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土壤化学相关记录1178条 . 查询时间(1.515 秒)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环境研究室在土壤组分微界面重金属固定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以“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and their immobilization at micro-scale interfaces among diverse soil component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
方临川,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土壤化学。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红壤实验站揭示了不同培肥措施下外源有机碳调控土壤大团聚体中钾素的分配机制。该研究对于指导红壤钾素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
王玉军, 男,1977年9月出生,江苏泰兴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第4批和第5批“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江苏省土壤学会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土壤学会土壤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
主要研究污染物的土壤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毒性效应;环境污染与土壤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壤中污染物的交互作用机理及其表征;污染土壤的修复原理、技术与生态风险评价;土壤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理论及其在农业与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土壤酸化机制与酸化土壤的修复原理和技术。
近2022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在周正朝教授的带领下,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团队成员针对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强化效应及其机制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最近取得系列成果发表于Soil& Tillage Research、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
每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CO2)从土壤中释放,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和土壤碳(C)的分解。养分有效性,尤其是氮(N)和磷(P)在凋落物和土壤碳分解中起重要作用。大多数研究中只单独探究土壤碳矿化或凋落物分解,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同时探究这两者的碳释放模式的研究并不多,因此,了解其潜在机制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化学氧化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有效手段。高铁酸盐是一种多功能氧化剂,在氧化、吸附、沉淀、混凝、消毒杀菌等过程中具有十分高效的作用,且其本身还原产物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高铁酸盐作为绿色高效的化学氧化剂在水处理中备受关注。然而,在土壤及底泥等环境,高铁酸盐对有机污染物是否具有高效氧化降解能力还不清楚。矿物是土壤和底泥等的主要成分,影响土壤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是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界面。了解矿物界面高铁...
水稻是全球约一半人的主食,也是全球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稻田上覆水在自然光照下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活性物质并促进污染物的转化,然而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
水稻是全球约一半人的主食,也是全球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稻田上覆水在自然光照下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活性物质并促进污染物的转化,然而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军团队研究了水稻不同生长期稻田上覆水的光化学过程,发现三重激发态溶解性有机物(3DOM*)、单线态氧(1O2)和羟基自由基(.OH)是主要的活性物质(RIs),且1O2的表观光量子产率远高于一般地表水的值。深入研...
2022年2月10日,2021年度“全球变化未来学者奖学金”颁奖典礼在线举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级博士研究生秦书琪获得首届“全球变化未来学者奖学金”。秦书琪师从杨元合研究员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研究,基于长期培养、控制实验以及碳分解模型等方法较为系统地揭示了高寒草地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生物与非生物调控机制。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 A...
白玲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环境污染与修复,主要从事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及修复技术研究,重点关注农田中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农田重金属累积溯源及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
王宁,江苏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田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的工作。近年来,主要研究农田土壤碳氮转化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徐烨红,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设施土壤改良与调控创新团队助理。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士学位;201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土壤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工作。近5年以第一作者在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Geoderma、Bio...
微/纳塑料污染具有潜在生态和人体健康风险,是目前高度关注的全球环境科学热点前沿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团队前期研究已证实亚微米甚至微米级塑料颗粒均可在农作物、蔬菜中吸收、积累和转运,并发现了植物吸收微/纳塑料颗粒的通道和机制(Nature Sustainability, 2020, 3: 929-937)。相关成果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小粒径微/纳塑料和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