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天气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天气学相关记录823条 . 查询时间(2.879 秒)
2020年11月7日,由我院徐邦琪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0~30天极端天气过程可预报性以及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中期检查会议在京顺利召开。
日前,教育部公示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院祁莉教授负责的《天气学分析基础》课程入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团队成员包括秦育婧、杜宁珠、刘佳、韩婷婷。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我校共有10门课程入选,其中我院王黎娟教授牵头,高庆九教授、姚素香教授、陈丹副教授、蔡佳熙副教授、施春华教授、马静博士、杨春博士参与主讲及建设的《天气学原理》慕课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从2020年10月7日起,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以下简称ECMWF)的数百张预报图免费向所有人开放。其中,温度、风、降水、云和海浪的中长期预报图只是免费提供的部分产品。随着ECMWF对集合预报的关注,图像也涵盖了基于概率的信息,为预测置信度提供指导。极端条件概率以及热带和温带气旋活动也包括在内。
2020年10月14日,上海市气象局与湖南宜通华盛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战略合作,成立国内首家民用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联合实验室。
在大气科学领域的众多成果中,垂直运动方程和位涡理论是中纬度天气、气候动力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成就。近期,我所吴国雄院士团队通过提出一个新的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将垂直速度的发展与非绝热加热和准地转位涡平流联系在一起,并以2008年1月18-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为例,解释了冬季青藏高原大地形如何影响下游天气过程的发展。
2020年9月28日至29日,第六届海河流域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技术交流会在天津召开,海河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高校及科研院所近70位专家及科技工作者参加会议,广泛交流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技术成果,为提升海河流域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建言献策。
近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项目协调人透露,一项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和估算能力的项目——二氧化碳人类排放(CHE)项目正在建立,该项目由欧盟资助,按计划将在2023年前交付原型系统。该项目汇集了来自欧洲8个国家22个合作组织,为期三年并由ECMWF负责协调。
冰雹是极易引发灾害的天气现象,与强烈的中小尺度对流天气系统相伴而生,出现时往往会给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建筑物、车辆等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伤及人身。但因其发生的时空尺度小,往往难以捕捉和预测,给灾害的防范带来困难。 近年来,由于有了地基天气雷达等先进的探测技术,冰雹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2020年9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云降水物理与中小尺度气象学学术研讨会暨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曾庆存、丑纪范、任阵海、吴国雄、吕达仁、丁一汇、石广玉、王赤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和顾震潮的亲属、学生等近两百人参加会议。
云南大学2021年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天气学考试大纲。
作为我国天气预报研究型业务的一项核心内容,预报检验不患“难”而患“杂”,必须克服效率难题才能得到真正开展。提高效率,第一要义就是“不要重复造轮子”。而面向全行业开源共享的全流程检验程序库或许将成为那个“破壁者”。
2020年9月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集成综合科学试验与示范应用” 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徐祥德以及相关领域近50位专家学者围绕项目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项目实施方案等展开研讨。
次季节-季节预测是无缝隙预测方法的核心组成部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在2016年出台的未来十年战略规划中就包括次季节-季节可预测性目标,其中除了计划将高影响天气的集合预报时效提前至两周外,还决定到2025年将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多系统之间转变的预报时间提前至4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普通气象学考试大纲。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