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蛋白质工程 酶工程 发酵工程 生物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生物工程相关记录10735条 . 查询时间(1.666 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中麦895旗叶夹角QTL的CAPS标记及应用。本发明2016~2017年度对杨麦16/中麦895DH群体174份家系旗叶夹角进行了田间鉴定,用660K SNP芯片对该群体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构建了高密度连锁图谱,QTL定位发现位于1Ds上控制旗叶夹角的主效位点,LOD值为3.4~10.8,解释表型变异(PVE)6.1%~9.1%,该位点记为QFla.caas-1Ds。基于其连锁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棉花GhKNAT7-A03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本发明保护GhKNAT7-A03蛋白或其相关生物材料在调控植物纤维强度中的应用。过表达GhKNAT7-A03基因的拟南芥茎秆束间纤维次生细胞壁变薄,木质素合成受阻。在棉花纤维发育中,GhKNAT7-A03同样能够抑制木质素的合成,还可以促进纤维素的合成来调控纤维次生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影响棉纤维强度的形成。本发明对于棉花育种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公开了棉花GhACO基因及其在促进植物开花中的应用,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所述棉花GhACO基因具有SEQ ID No.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并可编码SEQ ID No.4所示氨基酸序列。本发明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转GhACO基因的拟南芥植株,使得拟南芥抽薹时的莲座叶数目显著减少,开花时间明显提前,表明GhACO基因在促进棉花开花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本发明为短季棉培育提供了有利的基因资源。
前期,中国农业大学自主研发出了基因编辑技术底盘工具CRISPR/Cas12i和CRISPR/Cas12j,并分别在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中建立了基因编辑技术体系。为了进一步拓展该工具的应用范围,团队选取了起源于我国且最为古老的农作物黍稷 (又称糜子) 为研究对象,开展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建立的研究。黍稷作为抗逆先锋作物,具有出色的节水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特点。同时,黍稷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较强的环...
莎草科(Cyperaceae)薹草属(Carex Linnaeus)包括2000多个物种,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几乎遍布全球。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薹草属的内部关系得以不断明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薹草属包括6 subgenrra,62 sections和49 groups。自2010年以来,国内不断发现薹草属新种,陆续报道约40种。
2024年4月29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以“iJAZ-based approach to engineer lepidopteran pest resistance in multiple crop species”为题,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在棉花中发现的具有广谱应用价值的新型高效杀虫蛋白的分子机制...
“竹子开花”现象,即多年生一次大量开花且开花后即死现象,是指植物经过多年营养生长后转入生殖生长,最后一次开花并结实后植株群体死亡的生物学现象。该现象最早在木本竹类中被发现,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多年生一次性开花现象存在于被子植物20多个科(属)中,包括真双子叶植物唇形目爵床科马蓝属植物。因营养生长周期长,“竹子开花”现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态和生长习性描述,其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落后于...
基因扩增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系统或特异性 DNA 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法,是基因扩增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可将极微量的靶DNA 特异地扩增上百万倍,从而大大提高对 DNA 分子的分析和检测能力,能检测单分子 DNA 或对每 10 万个细胞中仅含 1 个靶 DNA 分子的样品,因而此方法立即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医学及遗传学等多领域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由于 PCR 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简...
李继伟,硕士,教授,生物工程系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1项,发表北大核心及以上论文共计20余篇。
石玉,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主持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7项,指导学生参加各项A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余次。
邓祥宜,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知网评审专家,《食品研究与开发》杂志审稿人,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会员。
近年来,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菌株是生物制造的“灵魂”,性能优良的工业微生物就像一个个高效的“细胞工厂”,只需要摄取简单的营养甚至废料,便可合成我们日常所需的各种产品,如蛋白质、生物药品、化妆护肤成分、生物染料等。
2024年4月25日,《Cell》期刊在线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rat forebrain tissues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杨辉组、周海波组、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吴军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郭帆组合作完成。该研究提出了一个高效的异种囊胚互补系统并首次在小鼠体内生成了功能性的大鼠前脑组织,同时揭示了异种前脑...
2024年4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资源与生物转化团队研究发现,采用菌酶协同发酵技术可显著提高杏鲍菇菌糠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和营养成分含量,实现发酵杏鲍菇菌糠作为生物饲料应用于动物生产,为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农业(Agriculture)》杂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