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科学社会史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科学社会史相关记录205条 . 查询时间(5.286 秒)
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前,受当时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下,中国科学院在处理“乐天宇事件”和“胡先骕事件”中,对待生物学科中不同学派或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方面,有过两次较大的失误。本文将目前已查到的资料加以整理,为关心此事者提供一些线索。 一、乐天宇事件与1952年的生物科学工作座谈会 1952年4月至6月,政务院的文化教育委员会计划局科学卫生处(以...
在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与科学史、科学哲学相比,科学社会学的成熟要晚得多,其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默顿(Robert K.Merton)学派的形成。在科学社会学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其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作为正统科学哲学的逻辑经验主义这种典型的内在主义和科学史的内史主义在各自的学科中占绝对统治地位,但与之相对立的、对科学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倾向也开始出现。...
1959年到196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业连年歉收,城乡居民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中国科学院响应号召、动员所属京内外30个研究所的数百名研究技术人员承担代食品研究和推广的紧急任务。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还有许多单位的科技人员参与这一工作。究竟全国有多少研究技术人员投入当时的代食品实验研究工作,现在已无据可查。如此规模的代食品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史上都是极其...
自然科学史研究包括经验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三个层次,经验研究是前提与基础,理论研究是提升与指导,应用研究是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关又互补,共同构成自然科学史研究的有机整体。三者不可偏废,既要重视经验研究,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以便形成自然科学史的立体研究格局,全面发挥和有效实现自然科学史的功能。
技术专家是早期科学的创造者中的一个群体,毗邻的第二个社会群体是由哲学家组成的。在哲学家的兴趣和目的范围内,他们的传统角色最接近于现代的学者和科学家的角色。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对物理现象感兴趣,但是在哲学家中最可能找到那些具有科学气质的人,他们具有以他特有的术语了解自然界的强烈愿望。
1978年,美国社会学家比弗(D.de B.Beaver)在谈到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之间可能的联系时,曾模仿拉卡托斯(I.Lakatos)受康德(I.Kant)启示所言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来谈论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的关系。他写道:“没有科学社会学的科学史是近视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社会学是肤浅的”[1]。当然,比弗所言的科学社会学,主要是指以默顿学派为代表的...
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活动     科技教育  学制  体制化       2008/4/2
近代中国科技教育体制的建立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无论是科技教育机构的设置, 还是科 技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方法的确立, 都与一批致力于科技教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积极倡导和实践 有关, 是他们共同努力并为制度化的科学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自然科学史与自然科学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研究特点,决定了自然科学史与自然科学 遵循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与自然科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和对比分析,对于深入了解、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自然科学史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近代留学生在中国工程技术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近现代中国工程技术科学家中有近代 留学经历的科学家的统计分析,特别是把近代工程技术留学生和自然科学留学生情况相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工程技术在近现代的一些发展特点。
进入21 世纪,李约瑟难题仍然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文章从“爱因斯坦与北大擦肩而过”的历史事 件出发,分析了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并进而探讨李约瑟难题的成因。
科学史研究存在着“科学味”与“人情味”;“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不对称问题。从社会和历史的角 度分析,这种“不对称”的产生,主要是实证主义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科学研究活动应是以科学家为主体活生生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科学家自身的主观价值判断,更是科学家理性和非理性交织的创造性思想活动。科学史研究应更多地引入人文关怀。
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代表着近代科技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文章立足近代留学生 的活动,通过一些中国地质科学史料的定量定性分析,包括研究机构的建设、专业学会的成立等,概 要地论述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的过程,从中不难看出归国留学生做出的不朽贡献。
文章首先对自然科学史的一般分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然后提出了指导自然科学史分类的四条 基本原则,即对应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原则,这四条基本原则不仅对自然科学史分类具有指导作用,而且也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然科学史的体系结构,并初步探讨自然科学史在人类知识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智慧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理解和思考的智慧和能力。它是复杂多维的,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 的特征。科学理性与人文思想同出于人类智慧理性。人类智慧理性从科学与人文浑然一体到凸现科学理性,而非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最后必将在更高层次复归,聚焦科学理性和人文思想,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呼唤新的人类中心主义。
科学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演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生成期、建制期和渐趋成熟期。相应地, 科学主义呈现的文化形态则是器物形式、制度形式、价值观念形式。科学主义在完成它的三种形式的变迁过 程中, 暗含了传统文化变迁的思想准备, 如果没有这种文化上的变迁, 科学主义在中国就无法取得存在的合 法。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生成期应是19 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建制期为19 世纪的90 年代, 至20 世纪20 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