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 农业基础学科 农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农学总论相关记录438条 . 查询时间(2.223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气候变化与减排固碳团队揭示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旱地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量化了不同微生物学过程对夏玉米地氧化亚氮排放的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农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上。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2023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筹备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今年将继续牵头承办2023高原生态环保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
2023年12月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农学会承办,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协办的高层次研讨会,以“生态低碳农业”为主题,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研究员主持会议,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出席会议。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土壤学、植物保护、农业经济领域等众多知名专家参与研讨会。
作物微生物组学与菌物病害绿色防控学术研讨会。
2023年11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23大循环国际研讨会(2023 Great Cycl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在北京成功举办。在23日上午举行的大循环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杜太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彭宾研究员主持开...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023年12月1日下午,资环学院"绿色发展大讲堂"第一讲于资环楼5-219报告厅正式开讲,讲座特邀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严东权站长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与任务"的学术报告,资环学院袁力行院长主持会议。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以模式植物和玉米为研究材料,结合群体与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多组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研究植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过程与机制。重点关注植物根系构型及其发育可塑性,养分跨膜运输机制,植物-微生物互作,植物营养与逆境适应等方向,在分子,细胞,个体及群体水平上阐明植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分子机制与调控网络。实验室团队前期分离鉴定到多个调控养分...
赵文娟,女,农工党党员,研究员;近年来共主持科研项目8项,其中陕西省科技厅项目3项,完成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1项,完成西安市科技局项目2项,完成陕西省科学院项目2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陕西省科技厅项目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授权12项,第一发明人授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10篇。主要从事农用微生物菌剂、生物菌肥、生物酶制剂等方面应用基础...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团队揭示了改性秸秆生物炭在二氧化碳吸附过程中氮硫元素的竞争性行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炭(Biochar)》上。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绵羊遗传与种质创新研究中心、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畜)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支持的生物交叉前沿论坛在动科动医大楼报告厅举行。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马秋刚实验室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3年11月13日-14日,由我院承办的“庆祝植物硼100周年大会暨国际植物硼营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本次研讨会以“百年硼素,风华正茂”为主题,回顾和总结了植物硼营养百年来的科学研究及产业创新成果,研讨了硼肥产业绿色发展的新思路,260余名中外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2023年11月10-12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农业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七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2023年11月6-9日,第五届植物氮营养国际研讨会(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Nitrogen Nutrition of Plants)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悉尼大学Brent N Kaiser 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学院丁广大教授、王创教授,博士后邓素仁、博士生杨旭和张浩应邀参加会议。
近日,植物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生物学团队关于油菜对铵硝营养利用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联合植物生理和多组学技术解析了硝态氮通过整合根际和细胞内的pH平衡及加速铵的同化进而缓解甘蓝型油菜铵毒害的生物学机制,为油菜生产中合理利用铵硝氮源提供了新的认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