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星系际物质”相关记录204条 . 查询时间(3.359 秒)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太平洋北赤道流/潜流年际变化的经向差异(图)
太平洋北 赤道流 潜流年际变化 经向差异
2022/9/13
2022年9月9日,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团队基于多年潜标连续观测,揭示了太平洋北赤道流与北赤道潜流的年际变异规律,阐明了北赤道流与北赤道潜流年际变异的经向滞后现象以及年际变异信号垂直结构的经向差异,相关成果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发表。
隐藏的暗质量:捕获球状星团中丢失的红背蜘蛛(图)
捕获 球状星团 红背蜘蛛 暗质量
2023/1/12
研究首次将反物质降温至接近绝对零度(图)
反物质 降温 绝对零度
2021/4/1
近日,研究人员宣布,首次演示了反氢原子的激光冷却,将样品冷却到了接近绝对零度。3月31日,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该成就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冷的反物质,并使一种全新的实验成为可能,有助于科学家在未来更多地了解反物质。反物质粒子与普通物质粒子的质量相同,但电荷相反。而且,反物质和寻常物质接触时会湮灭,因此难以用常规方式创造并控制。反氢原子是由一个反质子和一个正电子组成的,正电子相当于电子的反物质...
Astronomers detect dark matter halo around ancient dwarf galaxy(图)
Astronomers detect dark matter halo ancient dwarf galaxy
2021/3/5
The Milky Way is surrounded by dozens of dwarf galaxies thought to be relics of the first galaxies in the universe. Among the most primitive of these galactic fossils is Tucana II -- an ultrafaint dwa...
大连光源揭示星际物质硫分子的直接来源
星际物质 硫分子 直接来源
2021/2/4
硫化物的产生与演化是行星形成和生命起源的重要线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紫外线探测器卫星在多颗彗星上观测到亚硫化碳(CS)和硫分子(S2)。研究人员普遍认为,CS和S2是由二硫化碳(CS2)光解离产生的,但在星际从未观测到过CS2。长久以来,人类对CS2的解离机理并不清楚,在实验室观测S2也是科研难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研究员袁开军团队,与中国科...
暗物质的存在是诸如星系、宇宙大尺度结构、宇宙早期演化等天文观测的必然要求,但暗物质是什么、质量是多少、和普通的物质的关系等一直是相关研究的前沿问题,其中通过宇宙线来搜寻暗物质是探测暗物质的一种主要方法。近些年,发现几十GeV以上的宇宙线正电子超出天体物理背景的实验结果,被认为是可能发现了暗物质的证据。正电子的超出预示的暗物质的质量在几百GeV到TeV以上。阿尔法磁谱仪-02 (AMS-02)实验的...
月球约四万平方千米表面有能力“捕获”水——对未来探月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月球 四万平方千米 水 探月
2020/10/27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26日发表的两项研究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报道了对月球上水分子以及可稳定捕获水的月球区域的不模糊探测,结论认为月球上约有4万平方千米的表面具有捕获水的能力。这些发现对将来的探月任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此前有研究报道过月球表面的水化迹象,尤其是在南极附近。然而,这些探测都是基于3微米的光谱特征,这个波长无法区分水分子和矿物中的羟基。
“蜻蜓44”星系暗物质构成之谜解开
蜻蜓44 星系 暗物质构成
2020/10/15
几年前,“蜻蜓44”(Dragonfly 44)星系横空出世。有研究人员称,其所含暗物质数量是普通物质的万倍——99.99%是暗物质,与其同类星系大相径庭,因此,其形成无法用现有模型解释。但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撰文指出,他们的新研究表明,该星系所含暗物质仅为普通物质的300倍,与同类相差不大,现有模型就可以阐述其形成,颠覆了此前的观点。
科学家获得迄今最强暗能量观测证据
科学家 最强 暗能量 观测证据
2020/7/21
2020年7月20日,深场重子声波振荡光谱巡天(eBOSS)国际合作组向全球发布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副研究员王钰婷团队在距今7亿到18亿光年的宇宙时空范围内,获得了迄今为止依托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强暗能量观测证据。以两位科研人员分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预印本网站发表。基于目前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星系巡天eBOSS项目,赵公博团队开发新的理论及数据分析方法,利用两类星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暗能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暗能量 星系样本
2020/7/20
2020年7月20日,eBOSS(拓展的重子振荡光谱巡天)国际合作组向全世界发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副研究员王钰婷分别为第一作者的两篇暗能量研究方面的科学论文。基于目前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星系巡天eBOSS项目,赵公博团队开发新的理论及数据分析方法,利用两类星系样本的交叉关联,在此前从未被探索的距今7亿到18亿光年的宇宙时空范围内,成功测量了宇宙背景膨胀及结构...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0年3月3日报道,英国科学家表示,他们新发现的一种亚原子粒子“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质候选粒子,在宇宙大爆炸期间形成了暗物质。科学家通过天文观测和科学计算得出结论称,宇宙中普通物质占约4.9%,暗物质占约26.8%,暗能量则占约68.3%。尽管暗物质的数量比普通物质多,但科学家历经数十年仍未探知到其物理起源。虽然无法直接看到,但它通过引力与可见物质(如恒星和行星)间相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活动星系核研究小组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学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物质,完成了黑洞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在黑洞吸积物理、活动星系、黑洞和星系共同演化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成果论文于9月5日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上。
无独有偶 第二个“无暗物质星系”现身
美国耶鲁大学 星系分离 暗物质的星系 暗物质的粒子
2019/4/1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消息,美国耶鲁大学团队报告发现迄今已知第二个没有暗物质的星系,且发布两项最新研究结果均表明,暗物质实际上可以与星系分离。这一结论颠覆了人们以往认知。暗物质非常神秘,构成暗物质的粒子甚至不包括在所谓的规范模型内。目前以为,暗物质是解释宇宙中星系运动的关键,因而对绝大部份星系而言,暗物质都是其主要物质类型。以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为例,暗物质是正常物质的30倍左右。对于质量比银河系更高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