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Nature”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234 秒)
Nature:由流变性质和地表过程控制的造山带地形(图)
流变性质 地表过程控制 造山带地形
2023/1/14
余震是特大地震导致的地震应力变化的一种响应,是地震触发的最常见的观测。现有的经验模型可以用来描述余震的规模和频次,但是对于解释并预测余震发生的地点很困难。此前,一种名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因子常被用来解释发生余震的地点,但是这种做法一直存在争议。最近由美国康涅狄克大学的Phoebe devries和同事利用神经网路预测大地震后会出现余震地点,研究发现他们的神经网络比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准确度更高。...
Nature: 重新厘定“大氧化事件”(图)
Nature 大氧化事件 波动
2021/5/26
所谓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是指发生在24亿年前至20亿年前期间,地球大气中氧气(O2)第一次大幅度升高的现象。该事件发生之后,地球的表生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之后真核生物的诞生、演化以及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宜居环境。因此,围绕“大氧化事件”的研究是近些年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地球大气氧气的演化轨迹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Lyons et al., ...
巨厚、亏损和难熔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地球上古老克拉通大陆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金刚石成矿的主要场所。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克拉通岩石圈的山根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岩石圈被不同程度地减薄。尽管如此,现今看到的大多数稳定的克拉通都已经恢复了当初太古代时期的岩石圈厚度(150-200 km),即存在可能的“克拉通再生”过程(recratonization)。前人对于克拉通破坏做了大量的机理研究,但对...
Nature:中大西洋中脊下方减薄的地幔过渡带(图)
Nature 中大西洋 地幔过渡带
2021/3/22
地球是一个多圈层系统,理解不同层圈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认识地球演化的关键。板块俯冲将地球浅表物质带到深部地幔,地幔柱上涌则将核幔边界的物质和能量输送到地表,两者共同构成上、下地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循环系统。而Agius et al.(2021)最新研究表明,除俯冲带和地幔柱外,洋中脊是上、下地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另一重要通道,对理解地幔对流模式、地球内部物质交换和能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Nature: 指标季节性的分离揭示全球变暖已持续上万年(图)
Nature 季节性 分离 全球变暖
2021/3/1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发的CO2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快速升温,显著影响着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由于器测记录时限的有限性,通过地质记录定量重建过去温度,延长气候变化的历史,对全面认识现代全球变暖在地球系统自然变率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Nature:上新世温暖期西风带减弱并向极地移动(图)
Nature 世温暖期 西风带 极地
2021/2/23
中纬度西风带是气候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其在驱动海洋循环和调节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动量和碳交换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40年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得南半球西风带向南极移动且强度增强,这种趋势在北半球也有体现(Yang et al., 2020)。但是,随着大气二氧化碳进一步增加以及全球温度的持续升高,西风带的向极运动和增强是否会继续下去,仍存在广泛的争议。显然,重建地质温暖期西...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稳定的大陆地块。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是金刚石的宝库,它们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宙和16-25亿年前的古元古代(Peslier et al., 2010; Lee et al., 2011)。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具有明显的特征:厚度巨大(可达300 km)、密度较低、亏损玄武质成分、高度难熔、地温梯度低(Lee et al., 2011),而且岩石圈地幔的年龄越古老,其密度就越小,...
Nature:汇聚板块边缘逆冲剪切力控制着山脉高度(图)
板块边缘 剪切力 山脉高度
2020/8/26
山脉作为地球上主要的地貌之一,构成了世界地形的“骨架”。它们通常受到构造挤压作用而形成,因此重要山脉大多发育在板块汇聚带。但是,控制山脉高度的因素很多且存在争议,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地球科学家。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质迁移引发的大陆裂谷带深部碳聚集(图)
Nature 克拉通地幔 物质迁移 大陆裂谷带
2020/8/26
碳元素在地球各圈层间的循环影响着全球环境、气候乃至生物的长期演化。在碳循环各环节中,碳的具体迁移形式及相关定量估计是地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相关前沿报道见《俯冲的碳》《大氧化事件与Lomagundi事件——由深部碳循环和增强的去气作用导致》)。
氮气是地球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也是构成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了解地球氮元素的来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气中较高比例氮气的存在也使得来自地幔的样品普遍受到大气混染的影响,这对于研究地球深处挥发份(如氮、稀有气体等)的起源及运移过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物质从固相到液相是温度和压力变化或者是固相线迁移的结果,火山喷发本质上也是这个过程,因此地球上大多数火山作用无非是3种起源:1)减压熔融,如洋中脊玄武岩(MORB);2)核幔边界起源的强烈热扰动(地幔柱)引起的洋岛玄武岩(OIB),如夏威夷火山;3)脱挥发分引起的固相线迁移,如通常处于俯冲板块边界的岛弧火山。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永久冻土加速融化,储存在永久冻土中的碳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形式被大量释放出来,进而放大气候变化。此外,永久冻土融化还会增加热岩溶发育、海岸侵蚀和冰原融化,并危及以其作为坚实地基的基础设施。建立长尺度永久冻土的演化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预测未来全球变暖对永久冻土的影响。
Nature:大地震与小震破裂起始阶段存在相似性的多次观测证据(图)
大地震 小震破裂 多次观测证据
2019/12/27
巨型地震通常始于几乎一个点的微小岩石破裂,随后是复杂断层系统的连续滑移,延伸数百公里的巨大破裂区域向外辐射巨大能量,引发强烈震动。大地震破裂扩展过程是否可预测?大地震是否产生了与小地震不同的可观测特征?地震最终震级是否与破裂起始有关?此类问题是关乎地震预测与预警的基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