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传感器技术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传感器技术相关记录5444条 . 查询时间(1.805 秒)
纳米通道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结构,广泛存在于从生命科学到能源科学的多个学科领域,尤其在纳米传感器、能量收集、离子电路等前沿技术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提高其输运性能与储能水平,对增强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对影响纳米通道性能的端口效应的微观理解尚不充分,此外,尽管已经提出了一些优化通道模型,但缺乏可行的制备手段。2025年3月24日,力学所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溶解的纳米通道形状优化...
王爱武,2013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学士学位,2014,2018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材料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科学家Andrey .L Rogach 教授,李扬扬教授和吕坚院士;博士期间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了学术访问,博士毕业后继续留在香港城市大学工作。
马军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鲲鹏(南山)创新人才基地特聘专家。2006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2007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硕士;2013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2013年-2020年,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获得华为金牌团队奖,IT产品线总裁奖和海思战略攻关奖。目前已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70余万,在国际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PCT专利20多项,已授...
李晖,博士,本硕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2014年12月于美国肯塔基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柔性传感技术与智能穿戴实验室主任,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厅评审专家、深圳市发改委/科创委项目评审专家、深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评委、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
非厄米系统最引人关注的特性之一是存在奇异点(Exceptional Point, EP),在EP处,多个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同时合并,导致系统的本征空间维度塌缩。EP对环境扰动极为敏感,其特征频率分裂与扰动强度呈平方根关系,远超传统简并点的线性响应,这一特性为超灵敏传感器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应对病原体入侵时可发生代谢重编程。代谢酶LACC1是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中免疫代谢功能的核心调节因子,可催化瓜氨酸裂解生成异氰酸,导致胞内蛋白氨基甲酰化修饰。已知异氰酸介导的蛋白质氨基甲酰化与多种疾病相关,但异氰酸是否作为免疫效应分子尚不明确。NLRP3炎症小体是天然免疫传感器,其激活后可切割GSDMD前体蛋白,触发细胞焦亡和炎症因子释放,对病原体防御和损伤修复起到关键作用。因...
当前,边缘智能硬件系统正越来越多地将各种类型的视觉传感器集成于一体以提升系统性能。在边缘智能系统上对不同传感器输出的多模态数据进行分析,对各种新型应用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无人机等较为重要。这对软硬件系统提出了挑战。目前,多模态信号在数据结构上的异构性导致边缘系统开发具有较高复杂性,传统数字硬件的性能受限于物理分离的存储与计算单元以及晶体管尺寸缩放的物理极限。随着模型规模持续扩大,其复杂的训练过程...
刘汇,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高层次人才“鹏城孔雀计划” B类。18年碳计量、检验检测和国际标准化等工作经验,近年主要从事双碳、无人机碳计量、智能传感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及国家质量基础(NQI)等研究。
免疫层析技术(ICA)作为一种基于固相层析原理的检测方法,因其简便易行、快速高效且成本较低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即时检测(POCT)领域。经典的基于金纳米颗粒(AuNP)的比色ICA由于较低的灵敏度和有限的定量能力,限制了其在痕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显示,基于荧光的ICA表现出比传统比色ICA更高的灵敏度。然而,传统荧光材料通常具有聚集淬灭效应,由于形成分子间二聚体和π−π堆叠,当它们聚集...
“扭矩参数收集正常,图形数据显示正常……”2025年2月6日,渤海钻探管具与井控公司下套管中心准备车间内,仪表组组长佘丹兵看到各项数据一切正常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25年1月22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究员陈学权、方广有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技术实现超宽带太赫兹偏振态的高精度动态调控。该项成果已发表于学术期刊《光学(Optica)》。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助于推动太赫兹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文物无损检测、生物微量传感等方向的重要应用,在电子信息、文化遗产到生命健康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自然指数期刊、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8.5)以文题“A Flexible Impact Sensor of Interpenetrating-Phase Composite Architecture with High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Energy-Absorbing Capa...
随着微小型、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以及低能耗分布式传感器需求与日俱增,在周围环境中收集能量进而为低功耗电子产品供能并发展自供能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电磁发电需要复杂的设备,同时,基于固固界面的摩擦产电在长期摩擦过程中存在材料磨损问题。有研究发现,基于固液界面动态双电层的机械能产电有望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动态双电层产电机理尚不明确,产电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2024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部蒋长龙研究员团队在多场景荧光实时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将上转换光学探针嵌入三维多孔水凝胶中,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可逆水凝胶传感贴片,并将其与智能手机的颜色识别功能相结合,实现了对甲基乙二醛的现场快速检测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偏振光探测与成像技术在遥感成像、机器视觉、复杂背景目标识别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天体物理和海底地震波探测等方面也展现出丰富的信息获取能力。在不同波段中,日盲紫外波段具有低噪声背景、高信噪比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然而相对于商用可见光偏振图像传感器芯片而言,日盲紫外偏振光探测器由于难以制备高透光率、高消光比和强抗辐射能力的紫外偏振片,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氧化镓(β-Ga2O3)由...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