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家畜育种学 牛”相关记录77条 . 查询时间(0.155 秒)

华西牛出口老挝 中国肉牛种业迈出国际市场新步伐(图)
华西牛 老挝 肉牛种业
2025/3/17

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成功研发首款蒙古牛专用育种芯片“相牛1号”(图)
蒙古牛 育种芯片 相牛1号
2025/3/7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发现家牛杂种优势预测新标记(图)
预测 育种 基因
2025/2/17
杂交育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这一技术通过引入遗传关系较远的亲本开展杂交,在杂交后代中实现优于亲本的生产性能。然而,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复杂,优势预测是亟待突破的技术。同时,杂交育种需要克服和排除杂种劣势的影响。
我国荷斯坦牛育种取得重要突破
荷斯坦牛 中高密度 基因组 选择育种芯片
2024/4/22
一张全基因组育种芯片上均匀分布超12万个基因位点,检出率和检测准确率超99%,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9月12日在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上,荷斯坦牛中高密度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发布,标志着我国荷斯坦牛中高密度育种芯片自主设计开发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牛百科”全球成员齐聚欧洲动物科学国际大会(图)
牛百科 欧洲 动物科学
2023/12/12

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正式发布(图)
荷斯坦 牛基因组 育种芯片
2023/12/12

2022年5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在独龙牛染色体融合和环境适应性新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布了独龙牛高质量全基因组组装序列,揭示了独龙牛的起源与系统地位问题、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以及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基础,对我国牛种质资源的优异种质和优异基因的精准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通讯生物(Communication Biolog...

2022年4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利用牛胎儿骨骼肌成肌分化体外模型,揭示了牛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染色质可及性和转录动态调控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IF=6.831)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团队成功构建肉牛高质量组织基因表达图谱(图)
牛遗传育种 肉牛高质量 基因 图谱
2022/10/18
2022年4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成功构建了具有组织涵盖广、分辨率高及可参照性强等优点的国际首个肉牛高质量组织基因表达图谱。该图谱以华西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大规模多组织转录组、整合比较转录组、进化基因组等分析,完善了牛基因组注释信息,为新基因挖掘及功能验证提供了重要数据库,同时为深度解析肉牛品种形成过程性状遗传基础及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

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牛冬教授(图)
牛冬 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 教授 抗病育种
2021/12/13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聚焦肉牛生长发育性状研究,发现myotrophin(MTPN)基因对净肉重性状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为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pos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post-GWAS)的体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我国高效优质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细胞增殖(Cell Prol...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硕士生导师牛丽莉副教授(图)
牛丽莉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猪分子育种
2022/7/9

2019年7月27日至28日,我校河南固始县教授工作站站长曹志军教授、副站长吴浩博士带领“牛精英”团队刘帅、王靖俊、马玉林等研究生赴河南固始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河南固始教授工作站2018年5月成立以来,工作站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的工作思路,围绕固始县农业产业特点,为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逐步形成了“科技服务-自主研发-带动示范”三位一...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研究所梁贤威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奶水牛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的合作研究与应用”通过验收,这表明我国奶水牛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是水牛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又一项代表性成果。该项目围绕我国奶水牛产业育种领域共性的关键问题,与意大利农业经济委员会联合开展研究,通过引进意大利水牛SNP90K芯片技术和评估、沼泽型水牛高通量测序、中国奶水牛SN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