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星系与宇宙学 >>> 星系动力学 星系天文学 运动宇宙学 星系际物质 大爆炸宇宙论 星系形成与演化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星系与宇宙学相关记录617条 . 查询时间(2.81 秒)
LAMOST南银冠的两个完备天区具有极限星等深,完备性好的优势,是研究银晕子结构较好的样本。近日,国家天文台赵景昆研究员、吴宏研究员、薛香香研究员、陈玉琴研究员和赵刚研究员等人,在LAMOST南银冠天区中利用LAMOST和Gaia数据,证认出106颗较亮的人马座星流成员星,为这个星流后续的高分辨率光谱观测提供了非常好的数据源。人马座星流是天文学家开展广泛研究的一个典型星流,它是人马座矮星系受到银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活动星系团队探测到星系中的电离气体对星系中心辐射作出响应过程中所显示的关键性突变信号,该信号可用于测定星系中电离气体的密度。论文于2021年1月11日发表在天文学领域知名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活动星系团队探测到星系中的电离气体对星系中心辐射作出响应过程中所显示的关键性突变信号,该信号可用于测定星系中电离气体的密度。论文于2021年1月11日发表在天文学领域知名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方小慧和研究员钱声帮对类新星型激变双星的长期轨道周期变化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双星物质转移过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证实了长周期类新星在新星爆发后,将可能永远不会进入深度休眠期,对进一步探讨新星爆发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
北京时间2021年1月14日,国家天文台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团队和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国际合作项目团队联合发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维天图,为即将开始的新一代宇宙学红移巡天铺平了道路。近代天文观测研究发现,宇宙在不断地膨胀,而且处于加速膨胀状态。驱动宇宙膨胀的力量被天文学家称为暗能量。暗能量至今还是一个谜团,它占宇宙组成约68%,剩余物质为暗物质和普通重子物质。通过对宇宙中大量星系的光谱观...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焦承亮副研究员和厦门大学薛力副教授团队合作,对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系统的吸积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焦承亮是论文第二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Ia型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在宇宙学测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曾被成功的应用于宇宙学常数的计算,此外他们对于星系化学演化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单简并模型是一种重要的Ia型超新星的爆发机制。在这种...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施相东和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在相互作用双星磁活动方面获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发现开普勒双星KIC 06852488的光变曲线变化与O-C曲线变化强相关,并首次发现其黑子和热斑活动以内拉格朗日点为中心呈现对称分布,揭示了恒星磁活动对双星物质转移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Astronomical Journal上。
近日,国家天文台李荫碧、罗阿理、陆由俊和赵刚等人在LAMOST和Gaia数据中发现591颗高速星,其中43颗能够摆脱银河系引力束缚,未来飞出我们的银河系。这是自第一颗高速星发现以来,一次性捕获高速星最多的研究工作,将人类历时15年使用多个望远镜发现的高速星总量(550余颗)翻倍,使目前发现的高速星数量突破1000颗,极大地扩充了高速星的样本。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被《天体物理学报增刊》(The Ast...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李旭志博士研究生和刘亮研究员对疏散星团68919内的相接双星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发现几个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特殊相接双星。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文学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相接双星是具有公共包层的一类双星系统。由于子星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的演化过程变得极为复杂。因此,相接双星子星间的能量转移、公共包层与子星间的相互作用...
2020年12月17日,国际天文学杂志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戴智斌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从一段充满随机变化,甚至“激变”的Kepler空间望远镜连续观测数据中,成功反演出爆发型相互作用双星处女座TW的主星白矮星周边吸积盘,在超级爆发前后的完整演化过程。该研究工作不仅为白矮星吸积盘的热潮汐不稳定(TTI)模型提供有力的观...
星系团是宇宙结构中形成的最大引力束缚天体。从观测数据中证认星系团,特别是宇宙早期的星系团,是天文学家研究宇宙结构形成和星系演化的重要手段。近日,国家天文台文中略副研究员和韩金林研究员发现一大批宇宙早期的星系团,在国际天文界引起广泛关注。过去10年,文中略副研究员和韩金林研究员在星系团证认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他们从Sloan巡天数据中证认出的星系团数目达15万8千多个,是国际同行总数的两倍。在Sloa...
近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所学术所长蔡荣根研究员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此次有35位科学家被增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其中有7位来自中国。蔡荣根研究员此次入选,是因为他在引力和宇宙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特别是在引力的精确解、引力的全息性质、热力学和引力动力学之间的联系方面。蔡荣根研...
猎户座克莱因曼-洛星云(Orion Kleinmann-Low nebula; Orion KL)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大约550年前,这个星云中发生了一次大爆炸,不仅推动了若干年轻星的高速运动,更产生了非常壮观的烟花状高速气体外流结构。然而,其周围致密气体的加热是否由此爆炸主导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暗物质的存在是诸如星系、宇宙大尺度结构、宇宙早期演化等天文观测的必然要求,但暗物质是什么、质量是多少、和普通的物质的关系等一直是相关研究的前沿问题,其中通过宇宙线来搜寻暗物质是探测暗物质的一种主要方法。近些年,发现几十GeV以上的宇宙线正电子超出天体物理背景的实验结果,被认为是可能发现了暗物质的证据。正电子的超出预示的暗物质的质量在几百GeV到TeV以上。阿尔法磁谱仪-02 (AMS-02)实验的...
近日,国家天文台王守成博士生、马骏研究员与云南大学陈丙秋副教授利用 LAMOST DR6 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国内外其它多波段测光巡天数据,测量了仙女星系(M31)中346个星团的可靠参数。M31距离我们约250万光年。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大型旋涡星系,M31是天文学家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最佳天体物理实验室。大质量星团,包括年老的球状星团以及年轻的大质量星团,广泛分布在星系中核球、星系盘到外晕的各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