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恒星天文学 恒星形成与演化 星际物质物理学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01-3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与银河系相关记录536条 . 查询时间(2.406 秒)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李焱等人在B型亚矮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揭示了这类恒星中心氦燃烧期间对流内核的发展历程。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国际权威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正式发表。B型亚矮星是一类很特殊的恒星,它们的质量大体上只有太阳的一半,但是其光度却可以达到太阳的十几倍到几十倍,同时其表面温度是太阳的4倍到8倍。由于其特殊的...
银河系中部分恒星群按照不同的路线绕银河系中心运动。这种不统一的旋转模式形成的扰动机制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近期一项基于欧洲太空局盖亚(Gaia)太空望远镜观测的研究显示,这种旋转模式可能是3—9亿年间一个较小的矮星系垂向穿过银河系扰动的结果。三峡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田海俊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等合作,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盖亚望远镜的巡天数据,通过追踪相空间混合的历史,对垂向扰动...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助理研究员吴刚与合作者利用南山观测站25米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了猎户座丝条结构分子云(integral-shaped filament),相关成果发表于《天文和天体物理》(Wu et al. 2018 A&A 616 A111)。近期观测表明,分子云(Molecular Clouds)首先形成丝条结构(filamentary structures),之后...
近日,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李荫碧、罗阿理、赵刚和陆由俊等人利用LAMOST DR6数据新发现一颗B型超高速星(LAMOST-HVS4),它相对于银心的视向速度约585km s-1,是迄今为止利用LAMOST数据发现的视向速度最高的超高速星,也是利用LAMOST数据发现的第一颗超高速逃逸星。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经被国际著名天文期刊《天文学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副研究员闫文明利用澳大利亚Parkes64米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了银河系中心磁星PSR J1745-2900的单脉冲性质,相关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2018,476,3677)上。磁星一般被认为是具有极强表面偶极磁场的中子星,其表面磁场强度可达1014-1015高斯。磁星在X射线和伽马射线波段的辐射光度通常比其自转能损光度高几个数量级,...
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于2009年5月发射的高精度连续测光卫星,旨在通过行星凌日的方法探测类地行星,同时也为恒星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史无前例的高精度测光数据。利用其对首要观测天区(天鹅座与天琴座之间105平方度天区)为期四年的观测数据,世界各国天文学家在系外行星科学和恒星物理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发表了超过1000篇重要科学文献,包括Nature和Science期刊文章2...
上千亿个星系,银河系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盘星系,盘星系按其表面亮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指数下降类型、指数下降伴随向下弯曲类型、指数下降伴随向上弯曲类型,银河系属于哪一类星系至今仍是一个谜。银河系的星族成分从内而外大致是: 1.银心区域,包括一个四百万太阳质量的大质量黑洞,核心星团与核心恒星盘;2.核球区域,呈现花生状或盒状,其可能嵌入在一个更加延长的棒里面;3.银盘区域,其上有很多非对称结构,如旋臂、...
近期,国家天文台李广伟副研究员等人在LAMOST DR5数据中发现了6颗Oe星。为目前世界上仅发现的13颗Oe星样本扩充了50% 的成员。
近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家推测,生命可通过流星、小行星等将生命散布到整个宇宙。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研究人员对此理论进行了扩展研究,根据其创建的模型,他们确定整个银河系都有可能提供并交换生命所必需的“组件”。
2018年9月29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SKA科学家Gary Fuller教授访问紫金山天文台,并作题为“From Dark to Light: The Evolution from Molecular Clouds to Massive Protostars & Clusters”的学术报告,紫台科研人员和学生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学术报告结束后,Gary Fuller教授参观了毫米波和亚毫米...
近日,三峡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田海俊博士团队,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及欧洲太空局天体物理学全球天体测量干涉仪(Gaia)卫星的巡天数据,精细勾画了太阳附近的恒星在垂直相空间中的漩涡结构,并推测该漩涡结构可能是一矮星系与银河系并合所致。根据漩涡结构在不同年龄恒星中的变化情况,他们推算出矮星系与银河系的并合很可能发生在最近5亿年间。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快报》。与前人的工作相...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与合作者在原有47个恒星形成区吸收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观测到152个吸收现象,从而测出了这些吸收区域前后的同步辐射亮温度(如下图)。这些测量是基于Natasha Hurley-Walker等人用默奇森宽场阵(MWA)观测得到的GLEAM巡天图完成的,频率范围从72到231兆赫兹。MWA是平方公里阵(SKA)的先导项目之一,其设计建造、数据处理和科研结果对低频SKA有指引...
锂元素是宇宙大爆炸以及星际物质和恒星起源的关键元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大约有1%的巨星其大气中具有异常高的锂丰度,这与标准恒星演化模型的预测结果存在直接的矛盾,使得科学家们对宇宙中锂元素的产生和演化产生了很大的研究兴趣。但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富锂巨星的起源仍然存在争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建荣研究组与合作者,利用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锂丰度最大的巨星,该富锂巨星来...
2018年8月,“Rings and Radial Waves in the Disk of the Milky Way”(2015,ApJ,801,105)一文的作者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徐岩、研究员刘超和研究员邓李才,与美国仁斯勒理工大学教授Heidi Newberg等人荣获IOP出版社颁发的“最高引用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