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恒星天文学 恒星形成与演化 星际物质物理学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与银河系相关记录536条 . 查询时间(2.937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团队基于前期的方法积累,利用欧洲航空局Gaia卫星数据搜寻到了700多个新的疏散星团候选体,在银河系疏散星团搜寻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
天文学家通常运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简称VLBI)技术来解析遥远天体的精细结构。VLBI是将位于不同地点的多个射电望远镜联合起来,等效于一台口径与望远镜之间最远距离相当的“虚拟望远镜”。距离越远,等效望远镜的口径就越大,其观测精细结构的能力(即分辨本领)也越强。这种“虚拟望远镜”可以通过国际VLBI网实现,如美国VLBA(Very ...
近期,国际天文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利用LAMOST中分辨率巡天数据开展的早型星双星方面的研究工作。该工作从LAMOST DR7中共识别出9382颗早型星, 并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可靠的、一致性样本。
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博士生刊迪丽耶·图尔荪在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德国马普射电所等多个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合作,利用德国100米射电望远镜在W33巨分子云内探测到多条氨分子谱线,得到其内部致密团块的精确物理性质。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2022, A&A, 658, A34)。
2022年1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张翔助理研究员与她的澳洲合作者、来自科廷大学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ICRAR-Curtin)的Hurley-Walker博士等通过分析SKA先导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射电暂现源。研究团队认为该射电暂现源可能是一个超长周期的磁星或拥有超强磁场的白矮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1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
此次利用FAST获得的观测值,说明分子云及原恒星核存在磁力耗散的其他机制,分子云可能比经典理论想象的更早达成磁超临界状态,也就是恒星形成的过程可能比想象中更早更快。新的发现将推动解决磁通量问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李福兴和导师钱声帮研究员等在大质量相接双星研究方面获新进展。该工作发现半人马座V606是一颗通过Case A物质转移刚刚形成的大质量相接双星,并首次发现该双星存在一个较大质量的伴星天体。该研究成果于1月10日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在线发表。
银河系总质量是天体物理的基本参数,与很多重要天体物理问题直接相关。近日,由国家天文台王建岭副研究员领衔的国际团队,与巴黎天文台Francois Hammer和杨雁宾博士合作,利用盖亚卫星最新观测数据,结合新一代动力学建模方法,推导了银河系重子物质与暗物质的质量分布。他们发现银河系质量在5到8千亿太阳质量之间,这表明银河系比之前测量较轻。这一结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英国皇家月刊上(Wang et al...
近期,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团组李志博士和李焱研究员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利用k-omega模型处理恒星内部的对流超射,使极端水平分支恒星的对流区质量与星震学分析的结果相近,并发现氦燃烧阶段后期的喘息脉动(core breathing pulses)可能是形成高氧含量白矮星的关键因素。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彦君与合作者基于LAMOST低分辨率和中分辨率巡天数据精确给出了4500多颗早型星参数星表。该工作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上,为研究早型星及其演化规律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数据资源。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5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干涉仪(VLTI)日前获得了迄今为止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区域最深、最清晰的图像。新图像的放大倍数是之前的20倍,还帮助天文学家在黑洞附近找到一颗前所未见的恒星——S300。通过跟踪这颗恒星的轨道,该团队对黑洞的质量进行了有史以来最精确的测量。
大质量恒星在其一生中,通过辐射、星风、和爆发,不断地将能量和物质反馈到星际空间,深刻地改变着周围星际介质的分布、结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性质,驱动着星际介质的往复循环,也驱动着星系的不断演化。在银道面的多波段巡天中,随处可见的电离氢区(HII区)、壳层、空腔或气泡,乃至绚丽的超新星遗迹,多来自不同演化阶段大质量恒星反馈的“杰作”。因为释放的能量极其巨大,大质量恒星反馈的作用范围通常尺度很大。若干大质...
科技日报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刘霞)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日报道,荷兰科学家或许发现了一种没有暗物质的星系。而现有星系形成理论认为,暗物质是星系形成的关键。最新研究如获得证实,将颠覆目前有关星系形成的基本理论。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团组林桂芳、苏杰、李焱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付建宁教授合作,在恒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碳/氧白矮星内核的化学组成轮廓对其脉动周期的影响。他们利用星震学方法对一颗DA型脉动白矮星HS 0507+0434B内核的碳/氧元素轮廓进行了探测。该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银河系周围的矮星系通常被认为是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就像太阳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一样。基于盖亚卫星(GAIA) 2020年最新释放数据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矮星系具有非常高的能力和角动量。一项由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德国莱布尼茨天体物理研究所合作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多数的矮星系是刚刚进入银河系晕中。这项研究成果对银河系及其周边环境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