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物化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生物化学相关记录286条 . 查询时间(2.5 秒)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资中心硕士研究生赵聪慧在段俊研究员、俞振明博士的指导下,以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为材料,基于香叶醇是铁皮石斛主要单萜类花香物质之一的前期研究结果,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挖掘到3个候选的香叶醇合酶,其中DoGES1定位于叶绿体中,表明铁皮石斛可能通过甲基赤藓糖(MEP)途径参与香叶醇的合成。体外重组蛋白的功能验证发现,pET32a-DoGES1在MOPSO...
2020年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玉科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 of MIR398 genes suppress microR398 processing and attenuate plant thermotolerance”的学术论文。该研究组长期从事m...
缅甸处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之一的Indo-Burma区,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区域,但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植物多样性本底资料匮乏。W.J. Kress等在整理了大量馆藏标本信息及文献的基础上,于2003年出版的缅甸植物名录,记载了273 科2,371 属11,800 种种子植物。随着缅甸自然资源与环保部等部门与国际上植物多样性研究机构的合作不断加强,近年来中国、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科研工作...
中科院植物所光合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团队一直致力于光合膜蛋白三维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019年率先破解了一种羽纹纲硅藻-三角褐指藻的FCP(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捕光天线二聚体的1.8埃分辨率晶体结构(Science,2019),描述了FCP中叶绿素a,叶绿素c和岩藻黄素的精确结构信息。同年,该团队与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团队合作进一步解析了中心纲硅藻-纤细...
2020年10月1日,生命科学学院孙蒙祥教授课题组在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雌蕊顶端模式建成和功能特化的调控新机理。论文题目为“Three STIGMA AND STYLE STYLISTs pattern the fine architectures of apical gynoecium and are critical for male ...
2020年9月28日,国际植物生物学领域主流期刊《Plant Phys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我院韦存虚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论文:OsNAC20和OsNAC26转录因子调控胚乳淀粉和贮藏蛋白的合成(The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s OsNAC20 and OsNAC26 regulate starch and storage protein synthesis)(ht...
2020年9月25日,启动资金高达10亿元的“科学探索奖”正式公布第二届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员成功入选,属“生命科学”领域。王二涛研究员主要从事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方面的研究。建立以脂肪酸为核心的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营养交换的理论模型;克隆菌根因子受体复合,并阐述了菌根因子信号转导途径等。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Science, Nat...
近日,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丁中涛教授和蔡乐教授研究组在乌头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取得新的发现。在对显柱乌头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2个具有新颖的D环C(15)-C(16)键断裂形成C(15)−O−C(14)五元内酯骨架的C19-二萜生物碱。2019年,该研究组曾首次报道了8,15-seco二萜生物碱(Fitoterapia, 2019, 135:1-4)。...
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氮素来源之一,也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虽然许多研究表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全球变化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目前仍然未知。
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丁中涛教授团队在乌头属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方面取得新的发现。对一株来自黄草乌的内生青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发现了4个涉及两种新骨架(5/6/5/6/5和5/6/5/5/6)的二倍半萜化合物peniroquesines A-C和roquefornine A,通过1D、2D NMR,HRESIMS,X-Ray晶体衍射,Rh2(OCOCF3)4 络合的圆二色...
辣木Moringa Oleifere,又称鼓槌树Drumstick tree,为辣木科(Morangaceae)的多年生落叶乔木,因其根有辛辣味,故而得名辣木。辣木不仅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及对人体有益的钙、钾、铁和硒等营养物质,还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如抗菌、抗癌、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脂等。2012年,我国卫生部将辣木叶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由此,人们对辣木叶的关注度日...
基于此,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森林生态过程与调控项目组尹华军研究团队以青藏高原东缘外生菌根真菌高度共生的亚高山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稳定同位素15N标记技术,通过数学模型评估了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亚高山针叶林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NH4+、NO3-和氨基酸)的吸收偏好,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氮素对植物氮养分吸收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尽管土壤无机氮是该区森林的主要氮源(土壤NH4+对植物总氮吸收量的贡...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影响因子43.07)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的研究论文,首次阐述了水杨酸与其受体NPR蛋白结合的结构基础,为进一步了解NPR受体蛋白在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高抗病性植物培育提供了...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植物所科技成果入选其中。中科院在系统梳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众多科技成果基础上,按照“三个面向”凝练归纳出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其中,植物所在光合作用光系统超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大科技成果。相关成果曾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中国科学...
中、美古生物学者最近发现一类新的植物“活化石”:穗花杉。这类植物至少可以追溯至1.6亿年前的侏罗纪,且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对人类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主要参与者之一、中科院南古所博士董重介绍,所谓生物“活化石”,是指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生物。与它们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并留存着过去原始的特性。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活化石”,都保留有很多珍贵的演化信息。植物“活化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