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 基因工程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基因工程相关记录1680条 . 查询时间(2.25 秒)
性二态(亦称“第二性征”)是雌雄异体的生物个体在繁殖器官以外的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化特征。性二态通常源于性别偏向基因的差异表达。相关工作始于模式动物果蝇的性别偏向基因鉴定和演化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在正选择和放松的纯化选择作用下,雄性偏向基因显示出较快的蛋白质序列演化速率。由于多数高等植物均为雌雄同株,即使在雌雄异株的植物中第二性征的发育通常不明显,鲜有关于植物性别偏向基因的报道。
基因组重排是驱动生物进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导致多种疾病如癌症等复杂性疾病的关键因素。基因组重排包括缺失、重复、插入、倒位和易位等多种形式,可通过改变基因拷贝数、扰动蛋白质编码序列以及顺式调控网络来实现。前人研究表明,基因组重排普遍存在于从原核生物到人类的所有生命系统中,同时相较于碱基突变而言,基因组重排导致物种进化的速度高出好几个数量级。SCRaMbLE系统的植入是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Sc2.0)中...
单细胞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单细胞数据,因此对单细胞数据分析和解释方法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单细胞数据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分析,但对数据的解释仍相对缺乏。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Genome-scale metabolic model,GEM)包含先验的代谢网络知识,已成为整合并解释批量样本组学数据的强大工具。因此,GEM或许也能用来分析和解释单细胞数据,而该领域也确实正在兴起。利用GEM&#...
花序分枝数量决定果实数目和大小,是决定番茄品种优劣的重要指标。高温影响番茄花序形态的建成,但高温是如何传递信号并影响花和花序分枝形成的研究仍然有限。2024年2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品质分子改良课题组研究鉴定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MULTIPLE INFORESSENCE BRANCH 2(qMIB2),它调节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花序分枝以响应高环境温度。...
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吕毅教授和张谞丰教授团队首次揭示Y染色体及其编码基因是导致男性相较于女性肝纤维化发病率更高、进展更快的关键遗传因素,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肝脏病学杂志》上。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225014、82192864、82171148)等资助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李华伟教授牵头开展全球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并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AAV1-hOTOF基因治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一项单臂研究( AAV1-hOTOF Gene Therapy for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
2024年2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程锋研究员联合马铃薯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李广存研究员,基于深入解析异交(异花授粉)物种或长世代物种的F1分离群体的遗传特点,开发了一套专用的BSA 新算法工具OcBSA,以高效促进其基因挖掘,从而推进该类物种的分子育种。研究成果以“OcBSA: an NGS-based Bulk Segregant Analysis To...
2024年2月9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对幼儿园室外降尘中的抗性组和病原菌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强调了关注由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和病原菌共同引发的健康威胁的重要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指导意义。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是植物基因工程和现代农业分子育种的必要工具。然而,现有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案复杂且效率较低,制约了多数资源植物或农作物的遗传改造,已成为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障碍。因此,开发高效且多应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成为植物或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2024年2月6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冷泉贝类尾腔纲生物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表首个尾腔纲贝类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数据集期刊Scientific Data(Q1,IF5year=10.8)发表。成果发表后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Nature 旗下生命科学研究论坛Nature Research Life Sciences Community&#...
2024年2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沈义栋研究组、吴立刚研究组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韩敬东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Tissue-specific profiling of age-dependent miRNAomic ch...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产量主要由亩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决定。穗型结构影响小麦的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是育种改良的重要选择性状。挖掘小麦穗发育重要调控因子与解析分子调控机制,对小麦穗型的分子设计与精准改良、突破产量瓶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麦功能基因组学发展较晚,穗发育关键基因挖掘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
2024年2月3日,国际著名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IF=13.6)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张友军研究员的最新研究论文“Two horizontally acquired bacterial genes steer the exceptionally efficient and flexible nitrogenous waste cy...
2024年1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陈洛南研究组、朱学良研究组与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任胜祥团队、暨南大学陈良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EML4-ALK fusions drive lung adeno-to-squamous transition th...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发出增强子鉴定新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约10倍,为基因组的精确注释提供了新的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