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相关记录400条 . 查询时间(1.14 秒)
多肽分子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稳定的非共价作用,在构建生物医用功能材料领域广受关注。近日,南开大学余志林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酶放大多肽组装”这一新概念,通过多肽组装—酶表达之间的放大关系,实现了正常酶水平下的胞内原位组装过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多肽分子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稳定的非共价作用,在构建生物医用功能材料领域广受关注。近日,南开大学余志林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酶放大多肽组装”这一新概念,通过多肽组装—酶表达之间的放大关系,实现了正常酶水平下的胞内原位组装过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新生软骨与缺损周围软骨间的水平整合是骨软骨修复中常被忽略的问题,也是软骨修复成功的关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在《Bioactive Materials》杂志发表了题为“Marginal sealing around integral anisotropic scaffolds for repairing osteochondral defects based on photocurable ...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王秀梅团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向前团队提出了通过抑制骨关节衰老促进软骨再生治疗OA的新策略,通过生物材料构建抑制衰老的再生微环境来使因OA受损的软骨恢复活力。首次发现并验证了OA软骨衰老相关的miRNA(miR-29b-5p),并通过原位注射具有干细胞归巢活性的自组装...
近日,山西省首个纳米药物可控缓释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立项建设评审,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良好的科研环境和雄厚的科研实力顺利通过山西省科技厅专家团队对“纳米药物可控缓释省技术创新中心”场地、设施、仪器和团队结构等的系列考察和审核,成为中心的核心成员单位。
国家以“价格换市场”开展带量采购,使得支架、球囊等耗材的价格开始亲民,从万元走进千元。然而,不少人担心“便宜没好货”。
现代生物医学中,与活体器官、动物试验和人体临床试验等医疗辅助测试手段相比,组织器官模型能够反映生物体的组织器官结构形态和生理环境,同时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及符合伦理道德的特点,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水凝胶和生物体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匹配度以及生物相容性。因此,发展新一代水凝胶基的人体器官模型模拟组织器官生理环境和界面物质交换,在未来生物医学中意义重大。
2021年11月18日,“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1学术年会”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会上,由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组织24位顾问委员,集结14个省市53家机构的65位来自医疗机构、高校、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专家,历时9个月编撰完成的《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2021)》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
2021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1807组)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受邀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该团队在利用器官芯片开展感染性疾病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2021年10月22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冰研究员、姜宁副研究员为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中国生物材料大会是生物材料界两年一度的学术盛会。2021年10月11-14日,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主办的“2021中国生物材料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校和医疗机构、企业,以及监管部门等从事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和管理的学者、医生及研究人员3500多人齐聚一堂,为促进生物材料科学和产业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浪潮积蓄力量
形状记忆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材料能够记忆暂时形状,并在外界激励条件下主动回复到初始形状。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将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成纤维结构,实现热、电、光、PH、水、磁及电效应等激励变形过程,在生物医疗、智能纺织、传感、驱动等方面应用广泛。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关注。
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肺炎的一个“金标准”,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发热、咽痛、肌痛、干咳、乏力等是新冠肺炎患者和流感共同的症状,流感也可能出现影像学肺部斑片状、磨玻璃影。新冠疫情防控之下,如何快速鉴别?在避免误诊、漏诊的同时,减轻医务人员的压力、提高医疗效率成为业界思考的话题。
记者25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李振教授团队联合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团队,研发出像“夜明珠”一样的高效率、长寿命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该材料接受10秒以内的光照后可持续发光近半个小时,有望用于医疗领域,帮助医生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学领域顶级期刊《先进材料》上。
为促进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相关学科发展,加快校企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5月9日,上海纳米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东华大学。校内外嘉宾和代表共计100余人出席开幕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