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生态学”相关记录535条 . 查询时间(2.281 秒)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发现外来植物入侵多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图)
植物 生态系统 土壤
2024/10/19
全球生态系统正遭受多种外来植物的共同入侵。入侵熔毁假说认为,入侵物种之间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入侵种群的建立,而物种相互作用中的竞争或促进关系可能随环境条件而变化。斜坡梯度假说预测,在资源匮乏环境中植物间表现出互利或促进作用,而资源充足环境则以竞争为主。因此,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之间的竞争或促进作用,有助于揭示入侵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环境梯度,却对多重环境梯度下...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邹建文教授团队建立了全球玉米和小麦生产土壤活性氮损失清单(图)
邹建文 土壤 活性氮 生态环境
2024/10/16
2024年9月18日,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邹建文教授团队题为“Reducing soil nitrogen losses from fertilizer use in global maize and wheat production”的研究长文(article)。该研究建立了全球尺度上高精度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氮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海岸带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海岸带 土壤细菌 群落构建
2024/9/29
新疆生地所在干旱区退化土壤质量评估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评估 土壤 铯同位素 红外光谱
2024/10/14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土壤盐渍化、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侵蚀、土壤结构遭破坏等。及时准确获取土壤理化性质时空分布相关信息,做好土壤质量的合理评价,可为退化土壤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盐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盐分,盐分又伴随凋落物在植物灌丛下累积,同时形成“盐分岛”和“养分岛”。凋落物是土壤微生物活动的热点,但是盐分作为胁迫因素会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活性。因此,盐生植物岛屿为土壤微生物创造了独特的生态位,对微生物介导的土壤营养循环产生了不确定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方法研究获进展(图)
土壤微生物 估算 人工智能
2024/8/2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南京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洛桑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欧道明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在更新微生物源碳估算公式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in estimating soil microbial derived carbon sto...
气候变暖下山地植被垂直带发生显著上移,其地下土壤动物格局是否发生相应变化,这种改变对土壤碳库功能的影响及途径,受到生物地理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普遍关注。一般观点认为,山地生物多样性随着海拔升高呈线性下降或在中海拔达到峰值,但众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研究人员以长白山植被垂直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大尺度调查和室内培养相结合,旨在揭示土壤甲螨垂直带分布格局特征和低海拔土壤动物上侵对土壤...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在旱生植物细根构型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图)
植物 生态学 气候 土壤
2024/8/14
细根的构型决定细根在单位土壤中吸收潜力和效率,因此是反映植物利用土壤资源的关键性状。通常情况下,植物细根分支越密集,吸收能力越强,能够更有利于探索小范围的土壤养分。环境梯度上细根构型种内或者种间变化的研究能够解释植物功能多样性和生态适应策略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但是,细根构型的生物地理格局却是根系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我国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气候、土壤与植被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因此,揭示干旱河谷细根构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SAR与光学影像协同监测保护性耕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
光学影像 监测 土壤
2024/8/12
保护性耕作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对耕地最为重要的一种保护措施,在保护黑土地、提高和维持耕地质量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秸秆覆盖在耕地表面能够减少风和水对土壤的侵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以及改善土壤的质量,减少黑土地的流失。秸秆覆盖度( crop residue cover,CRC) 是监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指标,根据美国节能技术信息中心(Conservation Technol...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建立吉林省地方标准保护性耕作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图)
遥感监测 土壤
2024/8/12
2024年8月66日,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审批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研制的《保护性耕作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通过引入先进的遥感技术,结合当地土地利用情况和农业生产实际,《保护性耕作遥感监测技术规程》起草人建立了全国第一套完善的保护性耕作遥感监测技术规程体系。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植树造林使全球人工林面积增加了约一百零五万平方千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继北方草原之后的第二大生态安全屏障,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长时间大范围的人工林培植,为客观认识区域尺度上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树种类型的关系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场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Science发文提出小微湿地全球保护恢复建议(图)
生态系统 气候 土壤
2024/8/13
202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Protect and restore small wetlands”的letter文章。小微湿地是全年或部分时间有水、面积在8公顷以下的湿地。小微湿地尽管面积较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特殊的价值。
成都生物所揭示了干旱背景下石质土中微生物的氮限制(图)
土壤微生物 资源 生态过程
2024/7/21
土壤微生物的资源限制是影响养分循环和植物发育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干旱地区。已有研究表明,干旱生境中普遍分布的石砾显著影响植物生理、土壤养分循环和水热分布等生态过程,但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仍缺乏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