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新陈代谢与营养生理学”相关记录321条 . 查询时间(2.135 秒)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现淀粉低碳微生物制造(图)
细胞 合成 代谢
2025/4/20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淀粉是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关键粮食组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2025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人工淀粉研发团队发展了一条以乙酸为原料的低碳酵母细胞淀粉合成路线。通过优化异源淀粉合成途径的表达强度、精确调控糖异生途径及淀粉分解代谢通路,并结合形态工程扩大胞内淀粉储存空间等工程化策略,系统解决了酵母天然代谢网络淀粉合成能力不足的瓶颈,实现了淀粉的低碳微生物...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王军团队合作揭示重要益生菌应用或加重肠道感染的潜在风险
王军 应用 风险 代谢
2025/4/19
2025年3月5日,微生物所王军团队和动物所宋默识团队合作在Protein&Cell上发表了题为“Pasteurized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promotes GP2 expression in microfold cells and facilitates Salmonella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一直以来被广泛认为具有代谢疾病缓解作用的益生菌...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亚热带所在反刍动物微生物与宿主协同发育模式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发育 纤维 代谢
2025/2/19
刍动物的"发酵工厂",瘤胃依靠微生物-宿主的精密互作实现植物纤维资源的高效转化。其中,粘膜附着微生物通过与宿主上皮细胞的直接互作,在营养代谢和免疫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从新生到反刍成熟阶段,宿主-微生物互作网络的动态变化仍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和扩增子等技术和构建互作网络等分析手段,解析了从1日龄到90日龄的协同发育模式(图1)。(1)粘膜菌群呈现“病原相关→粘液降解→纤维分解”的演...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开发出物种-代谢双靶向的微生物细胞及酶资源挖掘新技术(图)
代谢 细胞 酶 资源
2025/2/17
2025年2月8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开发了荧光原位杂交介导的拉曼激活单细胞分选与测序(FISH-scRACS-seq)技术。该技术能够“物种-代谢”双靶向性在环境样品中直接识别和挖掘功能单细胞及其编码的酶资源。研究利用这一技术,识别和分选出海洋中活跃降解环烷烃的γ-变形菌,进而通过其单细胞全基因组序列发现了一类在全球低温海洋中降解环烷烃的...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青岛能源所开发物种-代谢双靶向的微生物细胞及酶资源挖掘新技术(图)
代谢 细胞 酶资源
2025/2/19
微生物及其合成的各种酶支撑着生物圈中较多关键的生态过程。在环境中高效识别与挖掘具有特定原位代谢功能的细胞和酶是微生物组科学与产业的热点。2025年1月17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开发了荧光原位杂交介导的拉曼激活单细胞分选与测序(FISH-scRACS-seq)技术。该技术能够“物种-代谢”双靶向性在环境样品中直接识别和挖掘功能单细胞及其编码的...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开发物种-代谢双靶向的微生物细胞及酶资源挖掘新技术(图)
代谢 细胞 酶资源
2025/3/4
微生物及其合成的各种酶支撑着生物圈中诸多关键的生态过程。如何从环境中高效地识别与挖掘具有特定原位代谢功能的细胞和酶,是微生物组科学与产业长期以来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近日,青岛能源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发了FISH-scRACS-seq(荧光原位杂交介导的拉曼激活单细胞分选与测序)技术,能够“物种-代谢”双靶向性地从环境样品中直接识别和挖掘功能...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郭亚龙研究组在全新基因起源及进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基因 进化 代谢
2025/3/2
全新基因指起源于非编码序列的基因,是新基因的重要来源。全新基因的起源及其生物学功能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全新基因如何整合到已有的代谢网络从而行使生物学功能,是理解全新基因起源之谜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揭示了一种新型糖偏好形成的内在调控机制(图)
治疗 代谢 疾病
2025/2/23
2025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本草物质科学研究室(2800组群)梁鑫淼研究员团队与江南大学朱升龙教授、陈永泉教授合作报道了一种可以减少饮食中糖分摄入的肠道细菌,该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新疗法。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植物园揭示细胞分裂素促进檀香心材次生代谢物积累的调控机制(图)
植物 细胞 代谢
2025/2/20
檀香(Santalum album L.)堪称檀香木,是世界上最贵的木本植物之一,素有“液体黄金”之称,其经济收益是其它林木的5-10倍。檀香心材的形成(俗称“结香”),伴随着精油在此处的生物合成与积累;从其中提取的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檀香约需6-8年开始形成心材,30-40年才具经济收益。随着人们对天然香料和药材需求的增加,...

果实中的糖积累不仅决定了甜度和风味,还影响了次生代谢和抗逆性能,是果实品质和经济价值的核心要素。肉质果实(葡萄、苹果和番茄等)通过韧皮部筛管-伴胞复合体将光合叶片中的糖长距离运输至浆果,并在浆果维管束韧皮部伴胞卸载,最终将糖贮存于中果皮细胞液泡中。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联合天津科技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首次发现小分子化合物乳酸乙酯(蒸馏酒中含量较高的非乙醇物质)通过抑制酒精诱导的肝脏脂质合成,进而改善酒精相关性肝病(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ALD)发生发展的作用与机制,为探索临床酒精相关性肝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12月11日在国际学术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利用Clog P引导开发多色缓冲荧光探针用于脂滴动态超分辨率成像(图)
成像 细胞 代谢
2024/11/29
2024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乔庆龙副研究员团队发现,脂水分配系数——Clog P决定了荧光染料对脂滴(LD)的染色性能,Clog P值在2.5到4之间的荧光染料可以在脂滴外部形成缓冲池,取代脂滴内的光漂白染料,以保持脂滴中的恒定荧光强度,从而实现脂滴的动态超分辨率成像。团队在Clog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胆汁淤积瘙痒分子机制和肝病治疗领域取得进展(图)
分子 治疗 代谢
2024/12/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337002、92253305、22193073、31925017、22177006)资助下,北京大学雷晓光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李毓龙教授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团队合作,在胆汁淤积瘙痒分子机制及新型无瘙痒副作用肝病药物开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结构导向胆酸类似物的发现用于治疗肝脏疾病且无瘙痒副作用(Structure-guided di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