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学”相关记录72209条 . 查询时间(1.782 秒)

2024年6月8日-6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在兰州大学隆重举办。本次竞赛共有来自西北地区17所高校的45支队伍、222名学生参加。石河子大学派出无懈可击队、星际航行队和理实队三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三个团队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一次性降解5种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成功合成(图)
有机污染 合成 金属
2025/5/9
高盐废水是工业废水中的特定类型,主要来自化工厂及石油和天然气的采集加工工厂等,包含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和营养盐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去除高盐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氨基酸作为植物主要的氮素运输形式,在细胞分裂、植株形态建成及生理代谢调节等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氨基酸转运蛋白负责氨基酸跨膜运输,通过调节氨基酸稳态,影响植物根系养分吸收、地上部分生长及生殖发育。研究表明,氨基酸与氨基酸转运蛋白协同作用,不仅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还为病原体生长提供营养,同时参与植物系统免疫反应,在植物-病原体互作中扮演双重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两条催产素信号通路协同作用介导小鼠救援行为(图)
信号 行为 神经
2025/5/9
人类在面临生命危险时,常常会展现出无私的助人行为。这些自发性的救助行为在强化社会联系、促进互惠与合作以及提升社会福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自发性救助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两条催产素信号通路协同作用介导小鼠救援行为
信号 行为 神经
2025/5/9
人类在面临生命危险时,常常会展现出无私的助人行为。这些自发性的救助行为在强化社会联系、促进互惠与合作以及提升社会福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自发性救助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受邀作客上海辰山植物园“辰山学术沙龙”(图)
洪德元 辰山植物园 植物分类
2025/5/7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制备出具有高丁醇透量的超薄硅橡胶膜(图)
橡胶膜 催化 材料
2025/5/8
202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班宇杰研究员等利用“竞争性界面溶解-交联”方法,制备出厚度小于10 nm的硅橡胶膜。该膜对1.0 wt.%丁醇水溶液(模拟生物发酵液浓度)的富集浓缩倍数达14倍,液体总渗透量达到110 kg m-2 h-1,性能较现有报道的丁醇富集膜提升1至2个数量级。
2025年5月7日,国际生态学权威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编辑部委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邓晔研究员等撰写评论文章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pH and Microbes in Biogeography,对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段育龙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李玉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于该期刊的论文Soil Acid...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新机制(图)
植物 土壤 环境
2025/5/8
202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揭示了细胞质类受体激酶MtLICK1/2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信号转导和免疫调控中的双重功能,拓展了科学家对共生与免疫交叉新领域的认知。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早白垩世地球季节性温差与冰川周期性消融现象(图)
气候 系统 群体
2025/5/8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团队联合德国森肯贝格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研究中心、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等,首次重构了1.4亿年前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的季节性波动历史,发现了早白垩世瓦兰今期(Valanginian,约139.8-132.9 百万年前)显著的季节性温差以及冰川周期性消融现象。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海洋含氧量控制三叶虫大小演化(图)
演化 数据 生态学
2025/5/8
体型是最直观、最基础的生物演化特征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生物体型的演化模式和驱动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和生物宏演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已有研究大多针对脊椎动物展开,目前学界对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体型演化历史了解有限。

中国科学院反铁磁半金属弱局域态非平衡太赫兹探测机理研究取得进展(图)
金属 探测 机理
2025/5/8
2025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陈效双、陆卫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凯团队,在反铁磁半金属弱局域增强的太赫兹探测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开发出助力工业菌株合成气高效转化的厌氧荧光报告系统(图)
合成 系统 代谢
2025/5/8
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引起,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乙酸菌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并在自养条件下生产乙酸、乙醇、丁醇等高价值化学品,具有实现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双重潜力。目前,该菌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年乙醇产量超过9万吨。尽管该菌在工业上已有应用,但其遗传和代谢工程工具尚不完善,缺乏适用于严格厌氧环境的荧光蛋白报告系统(FPAR)和启动子库,因此限制了其代谢工程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HIAF装置超导直线注入器首套模组成功完成常温测试(图)
装置 超导 离子 加速器
2025/5/9
五一假期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首套QWR007模组在线常温锻炼测试取得重要进展。这一进展标志着HIAF装置超导直线注入器由硬件集成阶段迈入测试联调阶段,为后续工程建设及科研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