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系统学”相关记录89条 . 查询时间(3.361 秒)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亚热带生态所在自然恢复和耕作促进长期土壤碳固持的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生态 土壤 循环
2024/10/14
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SOC的保存和积累是维持粮食生产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关键。土壤碳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定量变化研究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新疆生地所在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对沙丘坡位差异化适应策略方面取得进展(图)
土壤 代谢 循环
2024/10/14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主要的代谢底物,也是重要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用于即时生理功能和能量储备,在碳源匮乏的情况下,发挥维持基本功能的“缓冲”作用。在水分受限的环境中,植物能够通过增加可溶性糖或提高可溶性糖/淀粉比来维持细胞渗透压,从而应对环境胁迫。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表层的重要覆盖物,对地表稳定、养分循环等具有关键作用。作为沙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孤独症相关Shank3突变犬触觉加工的神经机制和干预(图)
突变 神经 治疗
2024/9/19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组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题为“Impaired Tactile Processing in Autism-Associated Shank3 Mutant Dogs: Neural Mechanism and Interven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Shank3基因在躯体感觉加工中的重要作用,并发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葛源研究组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全球磷循环微生物分布模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磷对所有生命体都至关重要,但在土壤中磷的养分限制普遍存在。大量的磷肥投入可以提高土壤磷含量,但往往造成磷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微生物在土壤磷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丰度往往决定土壤磷的形态并影响地上植物的磷利用效率。然而...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揭示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图)
演化历史 大气 循环
2024/8/15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张方毅博士等发表最新研究论文,首次将地幔的热状态、氧化还原状态和大气成分演化历史有机关联起来,论证地幔氧逸度长期保持稳定,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球多圈层系统的协同演化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成果于2024年8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在西藏发现凤仙花属植物新资源(图)
植物 资源 分子 系统学
2024/8/13
2024年7月31日,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在西藏南部发现并命名了凤仙花属植物一新种:隆子凤仙花(Impatiens lhunzeensis J.Tian, G.W.Hu & Q.F.Wang)(图1),同时发现该属一个中国新记录种:细果凤仙花(Impatiens leptocarpa Hook.f.)(图2)。相关研究成果2024年7月31日在植物分类学领域国际期刊Phytotaxa上正式发表。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导致过去百年来全球降水变率增强(图)
水循环 气候 观测
2024/8/7
随着气候增暖,极端强降水频繁袭击全球各地。同时,全球较多地区干旱显著增加,严重影响水资源和能源供应,触发野火等灾害。同时存在的旱涝急转现象,频繁而剧烈的干湿转换,已置地球气候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等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调控机制研究方面获进展
森林 分解 碳循环
2024/7/18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碳循环和全球碳平衡的关键环节之一,其分解特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此外,凋落物分解是维持森林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关键驱动机制。有研究表明,氮元素是调控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关键因素,凋落物氮含量与分解速率的正相关关系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模型。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短期的凋落物分解研究,其分解周期通常小于3年。然而,凋落物分解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的缓慢过程,...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王健等–Geology:欧亚大陆碰撞期间的碳循环过程(图)
碳循环过程 资源能源
2024/7/21
地球内部和表层系统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了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动力学过程,还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能源,同时对地球宜居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图)
复合 结构 检测
2024/11/4
CFRP-Nomex复合蜂窝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器的外壳、翼面、机身等部位。这种结构强度高、重量小,从而能够提高燃油效率、减少运载成本。然而,蜂窝结构在制造和服役过程中容易产生脱粘等各种缺陷,严重影响其使用性能和结构安全。目前已有的检测方法难以同时满足灵敏度高、适应性强、检测效率高这三方面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全球俯冲作用如何影响地幔蛇纹石化程度(图)
地球 行星 气候 水循环
2024/6/23
2024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帆研究员团队,联合林间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高翔、中山大学副教授蔡晨和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周志远,在俯冲板块地幔蛇纹石化程度控制因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副研究员张江阳为第一作者,研究员张帆为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人员提出适用于MIMO系统的目标检测与位置估计方法(图)
系统 检测 应用
2024/11/4
随着技术进步,作为传统单输入多输出(Single-Input Multiple-Output, SIMO)系统的推广,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系统因其在检测、估计、波束形成等方面的性能优势而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然而,无论是基于SIMO系统还是基于MIMO系统,现有的目标自适应检测技术通常假设目标具有理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降水观测研究获进展(图)
青藏高原 观测 水循环 水灾害
2024/6/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现地面仪器监测低估了青藏高原的实际降水量,具体表现在实际蒸散发量大于器测降水量、河川径流系数普遍偏高、从多个冰芯中提取的雪水当量高于同期器测降水量。
2024年5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徐炜团队开发了一项高通量、低成本R-loop定量图谱绘制技术“mDRIP-seq”,并应用该技术绘制了酿酒酵母突变株R-loop定量图谱。该研究成果以“mDRIP-seq is a high-throughput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profiling of R-lo...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两倍的青藏高原蒸散发增长速率(图)
水循环 过程 土壤
2024/8/9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经历暖湿化和失衡趋势,高原的水循环过程也相应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的蒸散发在这种变化背景下如何响应?青藏高原蒸散发的响应变化由什么因素主导,是当前高原水循环研究亟需解答的重要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