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古生物学相关记录492条 . 查询时间(5.609 秒)
猬科(Erinaceidae)动物是典型的杂食性机会主义者,它们的食谱包括昆虫,其他无脊椎动物如蠕虫、陆生软体动物和蜘蛛,甚至还有小型脊椎动物和蛋。此外,它们也进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块根以及蘑菇。其中,毛猬亚科(Hylomyinae或Galericinae)偏好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已经绝灭的短面猬亚科(Brachyericinae)可能更倾向于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它们具有发育的裂齿。猬亚科(Erin...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毕业生孟馨媛在盖志琨研究员的指导下,在国际学术期刊《解剖学记录》(The Anatomical Record)上在线发表了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的最新研究成果。《解剖学记录》是美国解剖协会的官方出版物,成立于1888年,期刊重点关注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领域最新进展,涉及分子、细胞、系统和演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该研究报道了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大约4.1亿年...
《哺乳动物演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杂志近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学术论文,报道了产于江西省赣州市晚白垩世河口组的多瘤齿兽新属种,通过对多种多瘤齿兽齿列的三维重建,探讨了多瘤齿兽牙齿的同源性和咬合的一致性演化,并对多瘤齿兽进行了新的属种一级的系统发育分析。
现代东非和南非地区的热带稀树草原构成了全球生态系统中非常独特的生态景观,以众多适应在开阔环境中食草和奔跑的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为特色(以下简称“萨瓦纳动物群”)。由于野生动物题材的纪录片多在这一动物群中取材,使得该动物群在全球公众中具有非常广泛的知名度。然而,萨瓦纳动物群成员在非洲的化石记录一般不早于700万年,在这一时期之前,东非地区以森林环境为主,仅河马,大象等少数动物能够在非洲本土找到起源,其...
热河鸟(Jeholornis)是最原始的鸟类之一,也是化石鸟类中闻名遐迩的“明星物种”。不久前,牛津大学玛丽居里学者胡晗研究团队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院士研究团队曾对这一重要鸟类支系进行食性研究,并确定了其作为最早的食果鸟类的生态习性。这支研究队伍此后对热河鸟进行了持续的合作研究,并于近日在《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发表了一项题为《Cr...
生物群是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绝后,海洋生态全面复苏的典型代表,为我们认识和探索三叠纪生命演化及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理想窗口。近年来,在罗平生物群化石门类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加深了我们对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然而对罗平生物群特异埋藏的古海洋环境背景和埋藏机制研究还相对缺乏。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Norell等人曾于2020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he first dinosaur egg was soft,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412-8),用拉曼光谱和组织切片等手段,证明发现于阿根廷的鼠龙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发现于蒙古的原角龙蛋(晚白垩世)为软壳蛋,并用祖先状态重建得出最早的恐龙蛋为软壳蛋的结论...
莫旗动物群(Yu et al. 2022)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简称莫旗)宝山镇东北部,主要产自鸽子洞和贾西口两个化石地点。该动物群包括了叶肢介、昆虫、蜘蛛等多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两栖类、龟鳖类和鸟类等主要的脊椎动物,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产出了大量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蛙类化石,为研究早期蛙类的发育和演化提供了十分罕见的化石材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与来自曲靖师范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合作,在贵州东北部石阡一带的志留系溶溪组中分离出丰富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和部分关联保存的骨片,重建了4.39亿年前的鲨鱼近亲,相关成果9月29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梵净山鱼代表了最早的具有关联结构的有颌类,其发现表明:早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埃隆期最晚期,软骨鱼类干群已经演化出典型的栅棘鱼形态,同时兼具硬骨...
2022年9月28日英国《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研究员、朱敏院士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有关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发现的世界首个完整保存身体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化石的综合研究,首次揭示出盔甲鱼类头后身体的解剖结构。研究表明:盔甲鱼类全身披有菱形倾斜排列的鳞列,具有适应底栖生活的扁平的腹部,在腹部中央还...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增添了我国又一个世界级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团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这些鱼类化石开展了详细研究,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团队与来自曲靖师范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等单位的学者合作,在贵州石阡志留系溶溪组中发现了4.39亿年前的有颌类化石库,并在有颌类牙齿的生长方式及替换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9月29日发表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贵州石阡化石库”保存了种类繁多的鱼类微体化石,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化石保存了关键的组织学信息;其中,黔齿鱼的齿旋代表最古老的有...
全新世以来(约1万年前至今)全球气温如何变化?现今的气候变暖是否已达到1万年来最温暖的程度?回答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地质记录与古气候模拟。集成的地质记录显示,在早中全新世(距今~9000-6000年)有一个大暖期,其后温度逐渐下降,至工业革命再次变暖(Marcott et al., 2013);而古气候模拟揭示全球年均温在过去1万年来持续上升(Liu et al., 2014)。目前,学术界...
啮齿类起源于亚洲、是新生代陆地哺乳动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它们成功的跨越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全球降温事件、成为了东亚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类群。啮齿类的起源、演化以及在动物群中的演替与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缺少探究啮齿类动物群的演替与古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对这类动物是如何适应和应对渐新世初期的全球气候剧变也知之甚少。
英国《系统古生物》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学术论文。文章报道了产于英国中侏罗世新地点伍德伊腾(Woodeaton)的异兽(贼兽、多瘤齿兽)化石,并对贼兽长期存在的形态、分类问题进行了厘定,讨论了异兽牙齿特征的同源性,并首次对已知贼兽进行了种一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