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中国近代哲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近代哲学相关记录75条 . 查询时间(2.672 秒)
“创造的转化”这个概念本是美国华裔学者林毓生在1970年代面对“五四”时代激进的文化思潮而提出来的,他本人也曾说明他对应使用的英文为“creative transformation”,“创造的转化”是对这一英文的翻译。
自然神学是欧洲近代思想的底色,它对欧洲近代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和渗透是全方位的,其中也包括自然科学在内。与中世纪的思辨性相比,近代自然神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实证性。基于这一特征,自然神学在近代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为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助力:一方面它给自然科学提供了价值观基础,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某些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框架。客观认识上述两个方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及曲折性。
汤寿潜的《危言》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自1890年成书并刊行后,深受学界的欢迎和政界的重视,因而一版再版,不到十年至少出现了近十种版本。其中有四种版本经作者手订,篇目多有增减变动,内容也有较大的修改。即使是书商擅自翻刻或翻印的版本,也因时势的变迁而有所改动。《危言》版本及内容的变迁反映了汤寿潜对当时国际形势、时代潮流的观察与思考,及其紧随时代发展的改良思想。
梁启超、钱穆先后建立了不同的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是他们由以建立不同的研究范式的同名代表作。以往学界多关注二书在体例、组织、著述宗旨等方面的“异”,忽视了二书在这几方面的“同”。实际上,梁、钱《学术史》是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两部“和而不同”之作。而往昔学者的考察之所以存在过分求异的取向,主要在于他们对梁启超、钱穆二人学术认识的偏差及对《<清儒学案>序》的误读。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虽然形同囚徒,但慈禧太后总感到他还占着皇位。为了杜绝光绪帝的东山再起,慈禧太后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尔后即导演了一幕“己亥建储”的丑剧。端郡王载漪等顽固派利用义和团仇恨洋人的心理,怂恿义和团为他们火中取栗。故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慈禧对于载漪一家人的宠信一落千丈了,载漪及其胞弟镇国公载澜均被处以“夺爵”和发往新疆充军,而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两宫”自...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濒临破产之境,立身于文化教育界的独立评论派,基于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复兴农村的建言和主张。其主要观点包括:复兴农村要以知识分子回归乡村为前提,要有整体思维,要重视对农民的教育,要以爱国为宗旨,要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独立评论派的农村复兴思想具有启蒙性、现代性和民族性特征,体现了知识阶层对中国乡村命运的关注。虽然该思想未能付诸实施,但其历史价值不可否认,可以为化...
儒学中人的安身立命     儒学  安身立命  人生哲学       2011/6/8
现代社会的人面临全球化时代的诸多危机, 儒学是解决人的问题的重要资源。人要达至安身立命的坦途,从儒学角度看应做到四点: 个人自我中身体、 心知、 灵觉与神明四层次的有机整合; 个人与社群乃至社群与社群之间的健康互动; 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
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稍后,正当梁启超因欧战的残酷而对人类运用"科学"的能力提出质疑之时,梁昔日的老师康有为将其写于1905年的《物质救国论》(此书承郭熹微教授提示,特此致谢!)正式刊印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使许多过去的趋新派如严复等对西方的"物质文明"失望,梁启超便因此而更注重与之对应的东方"精神文明"。康有为那时所见却相反,他特别在1919年的"后序"中说:当年成书后即"欲布发此书,时吾门人梁...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升华,形成一种基于复杂性思维而又自成体系、独具智慧的科学模式,以整体、系统、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其有机自然观对今天仍然极富启发意义。
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融会中西,出入佛道,取精用弘,而要归于儒,创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在近代中国思想界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一般的意义上,现代化的任务在于建构赋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与承载现代性价值的人权。这在中国的语境中被转述为“民主”与“科学”的实现。但是,民主与科学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迄今仍被确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时代性课题。这就迫就使我们不能不回眸反思:何以符合现代化规律的“民主”与“科学”历90年沧桑依然难以落实?而回眸的结果犹如醍醐灌顶:这其中的缘由,除了客观的历史境遇以外,“五四”精英们的原初价值中竟存在着...
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     康有为  儒学       2009/8/11
在中国近代,最早对儒学进行自觉改造的是康有为。这一工作几乎贯穿康有为学术生涯的始终,并在当时有过重大影响,它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儒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拟对康氏所从事的这一理论工作的宗旨、方法、背景、意义作一些新的评析,以求教于方家。
任鸿隽(字叔永,1886—1961年)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10月成立)和《科学》杂志(1915年1月创刊)的发起人和奠基者,并且长期担任其领导工作。他是中国科学体制化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科学文化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和研究者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鸿隽的业绩和思想在中国现代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有关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论述至今还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穿透力和行动感召力。
As a historical period distinct from the Middle Ages, the "modern age" presupposes enlightenment, or, in other words, people's awakening to their personal independe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as premis...
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西学东渐,来势汹汹,波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今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思潮它已逐渐式微。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研究虽然比不上20世纪末那样“热门”,但它在中国的影响却没有减弱,而是悄悄催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异质的平等观 ”作为一种核心思想,贯穿于后现代主义始终;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和“后现代生活”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