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陆缘相关记录47条 . 查询时间(0.083 秒)
“威尔逊”旋回高度概述了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的第一级模式特征:新大洋打开-大洋板块俯冲-板块群汇聚-主洋盆闭合-大陆碰撞,旋回周期约4-6亿年。2024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自显生宙(ca. 5.4亿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存在一些比威尔逊旋回更短暂的构造与岩浆活动旋回。在1000-5000万年内,许多非碰撞性的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期次的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以及岩浆活动的峰期与间歇期转变(我们将这类旋回...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阎贫团队通过多道地震剖面观察发现南海东北部裂谷盆地内部出现陆壳裂洞。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阎贫团队通过多道地震剖面观察发现南海东北部裂谷盆地内部出现陆壳裂洞。2023年8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上。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阎贫团队通过多道地震剖面观察发现南海东北部裂谷盆地内部出现陆壳裂洞。相关研究成果2023年8月28日发表在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期刊上。博士研究生陈昌亮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阎贫研究员和于俊辉助理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综合利用主动源OBS广角地震数据、多道反射地震(MCS)数据、国际大洋钻探结果等,在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2023年7月31日发表于《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袁野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贺恩远和赵明辉为通讯作者,张翠梅、高金尉、张佳政和孙珍为共同作者。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海洋新能源地球物理学学科组关慧心副研究员,联合OMG徐敏研究员,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Laurent Geoffroy教授和挪威奥斯陆大学Mohamed Mansour Abdelmalak博士,在斜向伸展的火山型被动陆缘发育演化过程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2023年7月7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全球大多数的...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带领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探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缓陆坡区(<0.5°)一个孤立存在的海底峡谷群,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成果发表《地貌学》(Geomorphology)上。
2023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系统研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缓陆坡区(<0.5°)一个孤立存在的海底峡谷群,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貌学期刊Geomorphology(《地貌学》)上,李伟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伟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陈泓君为本文通讯作者。
2023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孙珍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方念乔教授团队,在南海北部陆缘晚白垩世构造演化研究取得最新进展,成果发表在地学期刊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海洋湖沼学报》)上。张哲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孙珍研究员与方念乔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复杂,该区域经历...
根据威尔逊旋回理论,海底扩张形成的大洋板块随后俯冲到大陆边缘之下。虽然在新生代形成了许多俯冲带,但很少有俯冲带是由被动陆缘转化而来。由于缺乏真实地质案例的支持,对于被动陆缘的俯冲起始机制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北苏拉威西俯冲带位于巽他、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处,长约500公里(图1a)。磁异常和全球板块重建表明,苏拉威西海大约在48-40 Ma之间形成,沿西北-东南方向发生海底扩张。在9-5 Ma...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南海陆缘至少经历了两期主要的伸展事件,这两期伸展事件共同导致了南海陆缘的减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Marine Geo...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在南海西北部海底峡谷形成演化和大陆架正断层演化过程方面分别取得创新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分别发表在Marine Geology(《海洋地质》)和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海洋和石油地质学》)上,李爽博士研究生和胡守祥博士研究生分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李伟研究员为通...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副研究员李付成、研究员孙珍等在南海实际地震剖面解释的基础之上,运用热-力学地球动力学模拟方法叠合了珠江口盆地“同张裂+裂后+盆地反转”三期构造阶段,发现同张裂期珠江口盆地的不同伸展程度导致了白云凹陷、东沙隆起在中中新世时出现截然相反的沉积响应。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
可变形板块运动和地表动力地形是板块与地幔耦合的重要指示标志。东亚陆缘(图1)深部以地幔过渡带内发育大型水平板片为特征。然而,这一特征的板片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它又如何与板块运动、板内变形和动力地形相耦合,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构造演化与模拟研究团队张翠梅、孙珍、赵明辉等科研人员,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Gianreto Manatschal和Daniel Sauter,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地质总师庞雄,中国海洋大学李三忠教授等,利用南海北部最新的综合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井数据,结合多道反射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在研究陆缘的破裂过程和新洋壳的形成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