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水文学”相关记录8331条 . 查询时间(4.395 秒)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图)
青藏高原 气候 水文
2025/3/23
青藏高原湖泊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资源组成之一,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循环,在支撑生物多样性、提供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方面极具价值。湖泊变化对气候和流域水文变化敏感,影响湖泊生物地球化学条件,可对水安全、农业和基础设施等构成风险。


受气候增暖影响,以快速暴发为主要特征、伴随土壤湿度快速下降的骤旱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干旱正经历由传统缓旱向骤旱的转变,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亟需深入剖析骤旱形成与演变机制,为提高干旱预报能力、精准抗旱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典型沼泽植物增殖调控方面取得进展(图)
植物 生态系统 水文
2025/3/4
由缺水事件所引发的植物繁殖过程阻滞问题严重威胁着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精准补水措施可在缓解农业-生态用水矛盾的前提下促进退化湿地的近自然恢复。尽管精准补水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湿地植被恢复解决方案的生态意义已被广泛认可,但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植物功能性状对水文情势变化的响应,而关于精准补水对植物增殖调控的作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尽管其对植物繁殖和遗传信息传递具有重要影响。

湖泊虽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8%,但其有机碳封存量却超过全球的10%,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可与海洋和土壤相媲美。然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湖泊中有机碳的长期动态变化仍然存在诸多未知。温度是影响湖泊有机碳封存的关键因素,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厘清。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隆浩研究员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法国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通过中昆仑山黄土揭示塔里木盆地过去8000年水文气候变化历史(图)
水文 气候 历史
2025/2/22
塔里木盆地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所在地。该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图1),气候极为干旱,其水文气候变化的历史一直备受关注。

2025年1月24日,“创新一”号近海综合科学考察船顺利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自主开放航次2025年冬季航次。本航次历时8天,航行800余海里,共搭载30人(18名科考队员、12名船员),在渤海海域3个关键断面及黄河口邻近海区共采集了51个站位的水文、气象、生物、化学等样品和数据,同时进行了自主研发设备的海试。尽管冬季寒冷天气,全船人员仍克服不利海况,圆满完成了预定科考作业任务。

2025年1月7日,我国科学家在稀土电驱开采技术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克服了规模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使稀土采收率大于95%,浸取剂用量减少80%,开采时间缩短70%,所需电能节约60%,向环境排放的氨氮量降低95%,表现出潜在的经济可行性。最新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6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可持续》(Nature Sustainability)。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李亮亮副教授(图)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环境科学 李亮亮 水文气象
2025/3/3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全球干旱演化速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
气候 演化 水文
2025/1/15
气候变化引起干旱频发和强度增强,并呈现爆发速度加快的趋势,对全球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干旱演化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旱的持续时间、强度、严重性及其致灾性,因而成为2025年来气象水文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然而,已有研究多关注单一干旱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多类型干旱之间的传播过程,缺少从干旱事件内在过程(发展过程和恢复过程)视角对干旱演化速度的认识,给干旱监测、风险预估与有效应...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空间依赖路径量化微塑料远游的“群泵”机制(图)
空间 塑料 河流
2025/1/11
河流是陆地向海洋传输污染物的主要通道,其对污染物传输过程受到外部驱力和自身内力的影响,即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河流外力是指对其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等具有显著影响的外在要素,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城市排水和船舶水运等;内力指的是其大小、长度和流量等自身的内在要素。其中,污水处理厂一方面削减了城市向河流排放污染物,另一方面又像“泵”一样不得不向河流排放未能得到处理的污染物,如微塑料等新污染物。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