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0 共查到“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一维”相关记录10条 . 查询时间(0.193 秒)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研究二维无序颗粒体系中玻色峰本质获新进展(图)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 二维无序颗粒体系 玻色峰本质
2017/7/18
2017年7月1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院张洁课题组以博士生张玲为第一作者(会同实验室同门博士生郑杰、汪银桥、以及合作者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张镭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朝辉教授、自然科学研究院洪亮研究员、物理与天文学院王宇杰教授)的题为“Experimental studies of vibrational modes in a...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建维教授(图)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博士生导师 郭建维 教授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 化学工艺 应用化学
2018/12/17
二维流化床光反应器中的光强分布及波动规律
二维流化床 光反应器 光强分布
2009/11/12
考察了外部平行光源照射下液-固及气-液-固二维流化床中流体流动状况对床层光强分布和波动规律的影响. 采用朗伯-比尔定律建立了两相及三相流化床中光强分布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液含率、气含率及气、固相吸光系数对床层光强分布的影响,并采用自制光纤光强传感器测定了床层中的光强分布和波动信号. 二维流化床中床层光强沿径向呈指数衰减,随着液含率和气含率增大而增大,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对光强波动信号的功率谱...
固定床一维对流-扩散-非线性反应方程的数值解析
微元体动力学 非线性化学反应 对流
2009/11/11
考虑内扩散和化学反应联合控制时的情况,将单一固体颗粒的综合速率方程推广到微元体,导出了化学反应项的更适用形式,建立了一维对流-扩散-非线性反应数学模型,求出了该模型的数值解,并以铁矿石的间接还原为例,讨论了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转化进程. 结果表明,颗粒大小、对流是影响反应转化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可用Thiele数和传质Pe*数衡量. 由于Thiele数y与反应器长度的平方成正比,而传质Pe*与反应器...
PEMFC流道横截面二维两相流数学模型(Ⅱ)流道设计对电池性能影响
二维两相流 PEMFC流道横截面
2009/2/20
利用之前建立的数学模型(across-the-channel model)研究了流道设计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不同增湿条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其流道设计策略应有所不同:在增湿较差或者不增湿的条件下,电池阴极流场板应当采用较宽的脊以获得较好的保湿效果;在增湿较好的条件下,则应当采用较窄的脊以增强阴极排水功能,从而提高电池性能。
PEMFC流道横截面二维两相流数学模型(Ⅰ)模型建立
数学模型 二维两相流 PEMFC流道横截面
2009/2/20
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流道和脊横截面的二维两相流数学模型(across-the-channel model)。模型描述了PEMFC主要的传递和反应过程,包括阴、阳两极反应气的质量传递、动量传递、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以及电化学反应等。模型细致地描述了水(液态和气态)在扩散层、催化层以及质子交换膜中的传递过程。模型可以用来研究流场、扩散层、催化层以及膜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进而达到优化电池结...
二维鼓泡床内气泡尺寸分布的实验与CFD模拟
实验 CFD模拟
2009/2/13
在有机玻璃制成的二维鼓泡床(0.20m×0.02m×2.00m)内,采用摄像法对空气-自来水的气液两相体系的气泡尺寸分布进行了考察。以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CFX 10.0为平台,在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采用k-ε湍流模型和GRACE曳力模型对气液鼓泡床内流体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多相流CF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MUSIG(Multiple Size Group)模型实现了对多气泡体系内气泡尺寸...
“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研究卷烟烟气中化学成分”通过成果鉴定
2008/1/16
2005年12月13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郑州烟草研究院、长沙卷烟厂联合承担的国家烟草专卖局重点项目“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研究卷烟烟气中化学成分”项目在大化所顺利通过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教司组织的鉴定。大化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涛研究员、科技处处长马小军研究员及相关人员出席了鉴定会。以汪尔康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项目组负责人许国旺研究员的汇报后,一致认为该课题属于国际前沿性研究,探讨了应用全...
稠密颗粒床中点火传火过程的两维两相流数值模拟
两相流 点火 内弹道 数值模拟
2007/7/28
摘要本文结合火炮工程背景,建立伴随化学反应的稠密颗粒群气固两相非定常两维轴对称流和点火器内的非定常一维两相流数学模型,并考虑点火器对主装药床的耦合作用。采用MacCormack两步差分格式,模拟点火传火过程中火焰传播及其物理量沿轴向和径向变化规律。部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发现点火开始阶段存在明显的径向效应,当火焰波传到固壁后,轴向流占主要优势。